宦官是什麼意思

宦官是什麼意思

宦官:

在皇宮中為皇帝及皇族服務的官員的總稱。又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僕。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宦官則全由閹人擔任。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

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能博取皇帝信賴,有可乘之機,有些宦官擔任朝廷大臣。在東漢、唐、明等朝代存在着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宦官的紛繁稱呼: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太監即宦官,在不同朝代有多種紛繁的稱呼,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中監、內監、巷伯、中涓、中貴、涓人、中涓、寺人、婦寺、小人、小臣、中人、中臣、宦豎、閹人、寵臣、倖臣、常侍、閽人、中使、刑人、刑餘等。

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與閹人無關。明代內廷有十二監,主官稱太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被稱為太監”。清朝時所有宦官都稱為太監,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

代表人物

1、春秋·豎刁

春秋時齊國宦官,生卒年不詳。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宮成為太監。而齊桓公也因為這件事而不聽管仲遺言,親信易牙、豎刁。桓公晚年豎刁作亂,不給飲食,桓公活活餓死。桓公六子互相爭權,宮中成了劍拔弩張的戰場。

2、春秋·勃鞮

勃鞮(dī),又名寺人披,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晉國宦官、賢臣。晉獻公派勃鞮到蒲城刺殺其子重耳,兩天的路程,勃鞮一天就到了。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後來晉惠公又派勃鞮追殺重耳,重耳逃跑。晉文公重耳即位後,惠公舊臣呂省、郤芮準備焚燒宮殿,殺害文公。勃鞮求見晉文公,晉文公不能原諒他,勃鞮以齊桓公和管仲之事説服了晉文公,並告發呂省謀反之事。勃鞮也和管仲一起,成為後世君臣化敵為友的典範。

3、秦·趙高

趙高精通法律,是秦始皇幼子胡亥的老師,深得秦始皇賞識。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策劃陰謀,巧言令色拉李斯下水,瞞天過海,矯詔逼殺公子扶蘇,將大將軍蒙恬兄弟下獄,成功幫助胡亥篡位。

事後升為中丞相,控制朝綱。接着趙高充分施展其兇殘手段,誅殺異己,腰斬同盟者李斯,指鹿為馬,玩弄秦二世於股掌之上,又發動政變逼殺二世。最後被自己立下的秦三世子嬰所殺,滅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