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意思

古詩的意思

1、《夏日絕句》古詩的意思:活着應當做人中的豪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2、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懷念項羽,因為他寧肯戰死也決不再回江東。

3、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4、全詩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5、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6、註釋:①人傑:人中的豪傑,才智特出的人物

7、漢高祖劉邦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9、③項羽: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自立為西楚霸王,與秦軍九戰皆敗之

10、後來和漢劉邦爭奪天下,被困於垓下,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12、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東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

13、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在會稽郡吳中起兵,秦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

14、賞析:詩的前兩句發調驚挺,擲地有聲

15、高度凝練的詩句鮮明而響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價值觀:為國捐軀,生死何懼!自先秦以來,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價值觀正是這種文化精神在個人身上的體現

16、但是如果把這兩句詩放置在女性文學的視野中,卻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17、戰爭對於女性而言,其殘酷之處在於她們無法像男性一樣投筆從戎,保家衞國,只能是鐵蹄下哀歎呻吟的承受者

18、然而在李清照的詩筆下,她所顯現的自我形象卻並不是一個等待挽救的弱者

19、她雖然不能親臨沙場,但也從未置身事外,她關心着時局,為深受壓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飾對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輕蔑和憤怒

10、詩的後兩句即借詠史而諷世。

21、項羽兵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艤船相待,勸他暫避江東,重振旗鼓,項羽卻拒絕東渡,自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

22、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項羽暴露了作為軍事領袖的諸多缺點,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後關頭,卻顯示了一個英雄的凜然無畏

23、在李清照看來,他無愧“人傑”“鬼雄”之稱

24、而在當時金兵鐵蹄長驅南下,宋朝君臣望風而逃的大背景下,項羽之“不肯過江東”更具有鮮明的批判性

25、以當時的形勢而言,金兵是孤軍深入,黃河南北的許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雖已被佔,但金兵數量不多,立足未穩;在金兵的進攻下,太行山一帶抗金的義軍蜂起,威脅着金兵的後方;如果趙構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為的

26、但趙構一開始就沒有恢復國土保衞人民的願望,帶着臣僚倉皇南逃,喘息剛定,就在臨安定都

27、舉出項羽的不肯東渡,正是對怯懦畏葸、只顧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諷刺

28、而對於趙明誠臨危而遁的行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內心是有着諸多失望的,“人傑”“鬼雄”之語也當包含着對丈夫的勸誡和勉勵。

29、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發抒悲憤的懷古詩,又是以詩歌形式寫出的時事評論。

30、全詩在字面上只是對千年前的英雄抒發感慨,但對時事沉痛悲憤的譴責之情卻溢於言表。

31、創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敗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擊下瓦解,徽、欽二帝及趙氏親屬和大批臣民被擄北去

32、趙構帶着臣僚倉皇南逃,先逃到揚州,後渡江而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襲下,又先後逃往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紹興)和明州(州治在今浙江寧波)

33、靖康之變後,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34、一天夜裏,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脱逃

35、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趙明誠罷守建康,與李清照一起進入姑孰城

36、四、五月間舟過烏江時,李清照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

37、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8、作者簡介:李清照(1084—約1151),自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

40、幼有才藻,為晁補之所稱賞

41、早年生活優裕,與明誠蒐集書畫金石甚多

42、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卒,境遇孤苦

43、其詞清麗婉約,頗具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