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通俗點説,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順其自然發展。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地順其自然,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

該句出自戰國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相關哲理:

聖人對待(宇宙學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則是按規律來加以處理,且這種規律也是天地”的規律。規律與規律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聖人即是發現和認知世界的先驅,也即是人中之一。

老子以風箱來作了比喻,從表面現象來看,風箱在不停地被運作着,然而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風箱中間的軸”卻總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對穩定,這個軸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老子以此比喻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這個中”都同樣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確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找到了該事物的本質的方面。這種去找到事物的中”的辦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謂中而用之”,這個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芻狗:

狗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六畜之一,當人們飼養的家畜越來越多,食物來源很充足的時候,再加上狗在圍獵中能幫助人們捕獲獵物,狗就不再作為一種食物,作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隻形象的狗來代替,這個用草紮成的狗就叫芻狗”。芻狗在沒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裏,用錦繡毛巾蓋着,主祭者還要齋戒沐浴之後才能把它放到祭壇上,等到祭祀活動結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頭和背,砍柴的人還要把它拿去當柴燒。由此可見,芻狗”表示一種用完就被丟棄,不被珍惜和愛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