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日以還的以是什麼意思

計日以還的以是什麼意思

計日以還”的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計日以還:約定日期送還。

該句出自《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

原文選段: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鬆抄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

詞句註釋:

東陽:今浙江東陽市,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

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

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餘:我。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抄錄書。

走:跑。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作品賞析:

在這篇贈序裏,作者敍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説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説理,在敍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文章渾然天成,內在結構卻十分嚴密而緊湊。本來文章所贈送的對象是一篇之主體。然而文章卻偏把主體拋在一邊,先從自己談起,從容道來,由己及人,至最後才談及贈送的對象。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

選段為第二段,寫當代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作者青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反面強調了勤苦學習的必要性。通過對比,人們很清楚地看出當今太學生在讀書、求師、生活等幾個方面,都比作者當年的求學條件優越得多,但卻業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後用一個選擇句式又加一個反詰句式,強調指出,關鍵就在於這些太學生既不勤奮又不刻苦。這又是對上段第四層的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