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是誰寫的

長亭外古道邊是李叔同寫的。出自《送別》,《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這首歌詞共三段,一、三兩段文字相同。第一段寫景,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等典型的意象。

長亭外古道邊是誰寫的

原文: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創作背景:《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作者介紹: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是誰寫的歌?

長亭外古道邊是李叔同寫的歌,名字叫《送別》,全歌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作者介紹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是誰寫的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作者是誰?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作者是李叔同,出自《送別》。原文如下:

送別

近代·李叔同

長亭

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

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註釋

1

長亭:陸上的送別之所。

2

知交:指知心朋友。

3

零落:本指草木零落,這裏指人辭世。

《送別》是近代李叔同創作的一首詞。該詞描寫長亭送別的景色,借連天的芳草幽長古道,襯托出離情的綿延深長。

《送別》雖是歌詞,不是嚴格意義上詞,但從歌與詞同為音樂性的藝術形式的角度來看,可以將其視作詞的變體。它對近代詞曲影響太大了。而且為廣大音樂真好者歌之詠之,歷久不衰,且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優美的歌詞。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詞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音律平緩起伏,舒展悠揚,並在眼前展現出長亭、古道、拂柳、夕陽和碧天無際的芳草,在夕陽殘照中,羣山連綿,笛聲悽婉。充斥天宇下的色彩、景物、聲響,在悽美的景象中,有一種既傷感又淒涼的情思。

長亭外,古道邊出自那裏

“長亭外,古道邊”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原文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譯文:

在長亭外面,古道的邊上送別親友,翠綠的草望不見頭,彷彿連着天了。晚風吹動柳枝,笛聲時斷時續。故鄉的夕陽啊還在山的那邊。天涯海角,知己零零散散的散佈各處,人生難得有相聚的機會,要好好珍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在長亭外面,古道的邊上送別親友,翠綠的草望不見頭,彷彿連着天了。此次離傢什麼時候能回來,到了回來的時候要儘快回來。天涯海角,知己零零散散的散佈各處,飲下一瓢濁酒消耗掉剩餘的歡樂,這樣今晚就能暫時告別夢中的寒冷和孤寂了。

擴展資料:

《送別》賞析

弘一曾留學日本,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酈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