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的原名叫什麼

高爾基的原名叫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彼什科夫,他是前蘇聯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當過學徒、碼頭工、麪包師傅等,流浪俄國各地,經驗豐富。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政治活動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

高爾基的原名叫什麼

代表作還有長篇小説《母親》和劇本《小市民》等。1927年10月22日蘇聯科學院決定就高爾基開始寫作35週年授予他無產階級作家的稱號。

此後不久回到蘇聯他受到了許多榮譽:他被授予列寧勛章,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他的誕生地被改名為高爾基市。

列寧評價:高爾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政治活動家,詩人。



高爾基的原名叫什麼?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麪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閲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

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説《母親》。後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島。1913年,高爾基從意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後,伴隨着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

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回國後的高爾基作為蘇聯文化界的一面旗幟,為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紀30年代蘇聯出現的種種問題又使他與斯大林及現實政治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

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因病去世。

高爾基原名叫什麼?

高爾基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馬克西姆維克.彼什柯夫。。“馬克西姆 高爾基”,這個名字,是他24歲發表處女作時取的筆名。

當高爾基結束了在南俄的長期漫遊,來到第比里斯的時候,政治犯卡魯伊尼敦促他寫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説《馬卡爾互德拉》。他把這篇小説投向《高加索日報》,引起了這家報紙編輯部的時候,就當場取了一個筆名:馬克西姆. 高爾基。

高爾基在俄語裏的意思是“痛苦的”。這個筆名的意思就是“痛苦的馬克西姆”。

一方面:高爾基由於雙親早亡,僅讀了兩年書,十一歲就開始在社會上謀生,揀過破爛,當過學徒,做過看門人,更夫,碼頭工人,遭受了數不清的人間苦難,為了紀念自己的經歷。同時高爾基也要用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為人民的苦難而大聲疾呼。所以用了這個筆名

高爾基的全名是什麼?

高爾基(1868.3.16―1936.6.18)全名馬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俄語: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原名: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英語:Maxim Gorky),俄國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列寧説他是“無產階級文學最傑出代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前蘇聯文學的創始人。1868年3月16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俄語: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英語:Nizhny Novgorod)。為了紀念他,他出生時所在的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哥羅德城被命名為高爾基城。 高爾基

[1]他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的底層度過的。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作了生動的記述,其中包括《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繁重勞動之餘,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瞭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馬克西姆?高爾基(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高爾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義短篇《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描寫流浪漢生活的代表作《切爾卡什》,都是在1895年發表的。1899年,高爾基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説《福馬?高爾傑耶夫》。 1901年,高爾基因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詩《海燕》就是他參加這次示威遊行後寫的,他以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風暴。同年,他寫了第一個劇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革命無產者(革命工人尼爾)的形象。1902年,寫了劇本《在底層》,它是作者20年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是高爾基戲劇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勢高漲的歲月裏,高爾基作為戰士參加了革命運動,他的住宅成為1905年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據點之一。 蘇聯作家伊?卡爾納烏霍娃曾寫了一篇關於高爾基的文章,名為《意外》,講了作家與高爾基碰面了,但卻未認出(在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六課會學)。其作品《母親》、《海燕之歌》被選入蘇教版八年級語文書,八年級下冊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也納入了《海燕之歌》,不過改名為《海燕》;《童年的朋友》(《童年》節選)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書。

高爾基的原名是什麼?

高爾基(Maxim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1868年3月28日,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瑪克西姆·高爾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曾名高爾基城)的一個木工家庭。

1892年,在《高加索報》上用高爾基·馬克西姆(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説《馬卡爾·楚德拉》,在地方報刊當編輯、記者,從此專心從事寫作。

高爾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政治活動家,詩人。

高爾基的作品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被介紹到中國,許多小説、劇本和論著都不僅有了中譯本,而且還被編選成單卷、多卷的《高爾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觀點,對中國五四以後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擴展資料:

高爾基的創作對美國進步作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尤其是他創作中的“個人的社會活力”(指個人變革自我、變革社會和變革自然的創造力〉主題與“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題,以及處理這類主題的藝術風格,更是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

在劉易斯的《巴比特》對“刻板的市儈”的描繪中,可以看到與高爾基的《苦悶的王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傑克·倫敦和德萊賽的創作中,也可以看到高爾基諸多方面的影響。

高爾基充滿革命激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作品,為中國廣大讀者所喜愛,教育和鼓舞我國人民為消滅剝削制度和建設新社會而鬥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瑪克西姆·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