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鐵路之字形還是人字形?

人字形和之字形都有,不同路段使用的鐵路形式不同。詹天佑,中國鐵路工程專家,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詹天佑鐵路之字形還是人字形?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詹天佑先生領導修建京張鐵路的卓越成就,為當時深受侮辱的中國人民爭了一口大氣,表現了我國人民偉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國人民偉大的將來。

詹天佑的自力更生、發憤圖強、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精神,是他對我國人民和古代科學家、工程師的偉大精神傳統和創新才能的繼承和發揚,也是他遺留給我們今天科學技術界的偉大精神遺產。




詹天佑設計鐵路是”人“字型還是“之”字型

人字形和之字形都有,不同路段使用的鐵路形式不同。

京張鐵路自北京豐台起、至河北張家口,1905年9月4日開工。1909年8月11日建成。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主持設計、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條幹線鐵路。當時的清政府委派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總工程師。京張鐵路工程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青龍橋車站的人字形鐵路。

火車無法順着陡峭的山坡直着“爬”上去,只能採用延長路程的方法以減緩線路的坡度。以“距離”換取“高度”———實際上鐵路也可以“盤山”,就是“螺旋環山法”。但是使用這種方法有一個前提:必須具備合適的地形。由於關溝路段的自然條件限制,不適合用“螺旋環山法”,只有採用“之”字形線路。

擴展資料

多年來,人們一直傳説是詹天佑發明了“之”字形線路,實屬謬誤。”之”字形線路最早出現在南美洲一些國家森林或礦山鐵路的設計中,美國進行西部大開發時為了減少投資,最先將這種路線應用於幹線鐵路。

而詹天佑的偉大,不在於是否發明了這種辦法,而在於將當時的國外技術及時地引進來,並巧妙運用了這種辦法。其實把這種線路説成是"人”字更準確一些。這是一個橫放着的"人”字。列車為了達到上面那條"撇”的頂端,需要先順着下面這條“捺”行進到“人”字的“頭部”,然後再掉過頭來繼續上行。

“之”字形線路不是最先進的築路方式,缺點是因為坡度大,容易導致運輸通過率低,但這一設計方法運用到京張鐵路的設計,使八達嶺隧道的長度減少了一半,工期縮短了兩年,還節約了資金。後來,詹天佑也在自己的日記中提醒後人:"之”字線路總不如螺形環山路線優越,除非萬不得已,不要採用京張鐵路的關溝段那樣的路線。

詹天佑鐵路之字形還是人字形?

詹天佑設計的鐵路,人字形和之字形都有,不同路段使用的鐵路形式不同。詹天佑主持修建並負責的鐵路為京張鐵路,起始自北京豐台柳村,經居庸關、八達嶺,河北省的沙城、宣化至張家口,全長為201.2公里。修建京張鐵路工程艱鉅,現稱為京包鐵路,以前的京張段為北京至包頭鐵路線的首段。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幹線,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工程技術界的光榮,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一個勝利。京張鐵路作為工業文明走進中國的象徵,它的發展與變遷映射着中國百年發展的年輪。

2009年是京張鐵路一百年紀念,現代京張鐵路沿線圍繞旅遊主題開發,有關方面還將京張鐵路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另外,京張鐵路的姊妹鐵路,京張高鐵已建成通車。

人物簡介:詹天佑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詹天佑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京張鐵路是人字形還是之字形?

京張鐵路是人字形。

詹天佑順着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後邊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工程概況

京張高鐵正線全長174.472km,起自北京北站,經北京市海淀區、昌平區、延慶區,跨官廳水庫,河北省懷來縣、下花園區、宣化區,終點張家口站,全線共設北京北(既有)、清河、沙河(既有)、昌平、八達嶺長城、東花園北、懷來、下花園北、宣化北、張家口10座車站,工程投資535.4億元。

京張高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鐵路網“八縱八橫”京包蘭通道及西北至華北區際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承擔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之間中長途客流為主的通道,形成北京至呼包鄂便捷通道。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採用人字形還是之字形?

採用“人”字形鐵路。

全程分為三段,第一段豐台至南口段,於1906年9月30日全部通車,第二段南口至青龍橋關溝段,關溝段穿越軍都山,最大坡度為千分之三十三,曲線半徑182.5米,隧道四座,長1644米,採用“人”字形鐵路,(有兩邊火車頭,一邊拉,一邊推。到了拐彎處就反過來)工程非常艱鉅。

京張鐵路最為人所知的工程是為克服南口和八達嶺的高度差而修建的青龍橋車站人字形鐵路。克服了重重困難,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擴展資料

“之”字實際是“人”字一箭雙鵰巧安排,把這種線路説成是“人”字更準確一些。這是一個橫放着的“人”字。列車為了達到上面那條腿的頂端,需要先順着下面這條腿行進到“人”字的“頭部”,然後再掉過頭來繼續上行。這樣,就把一段陡峭的坡道代替了。

詹天佑決定採用“雙機牽引”,就是使用兩台機車,一台在前面拉、一台在後面推———到了“人”字的頭部,火車無需掉頭,原先在前面的機車變成了車尾、由拉變推;原先在後面的機車現在變成了車頭、由推變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京張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