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麼產生的

地球以及太陽系都由同一個星雲團產生的。星雲團是由氫原子和氫分子經過了數十億年的積聚形成,這是早期的星雲團。星雲團在經過100萬年的時間後,中心就會形成一個密度最大、温度最高的氣狀圓盤,這個圓盤在自身重力的不斷收縮下,温度不短升高,大約在1000萬攝氏度時開始發生核聚變反映,這就形成了恆星。

地球是怎麼產生的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隨着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温巖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

地球最初也只是一塊巖石,當沙子或山體大的宇宙碎片降落到其表面時,它便開始慢慢生長了。重元素碰撞並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巖石核心,不斷的衝撞所產生的高温將巖石熔化成了液態。當宇宙中的自由物質越少越少時,衝撞也逐漸變少,地球表面温度也就越來越低,像油和水一樣,密度較大的金屬液沉入中心深處,而密度較低的液體沉積在其上面,形成地殼。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形成地球的微行星起源於吸積坍縮後剩下的由氣體、冰粒、塵埃形成的直徑為一至十千米的塊狀物。這些物質經過1000至2000萬年的生長,最終形成原生地球。 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巖漿組成的“海洋”。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5.5億。在45.5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是太陽系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約1.496億千米。

地球內部分為地核、地幔、地殼結構,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宇宙中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體。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歷史非常久遠,大約形成於約45~46億年前。

從理論上講,太陽的形成始於約45.7億年前一片巨大氫分子云的引力坍縮,坍縮的質量大多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陽;其餘部分一邊旋轉一邊攤平,形成了一個原行星盤,繼而形成了行星、衞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其他太陽系小天體。星雲假説主張,形成地球的微行星起源於吸積坍縮後剩下的由氣體、冰粒、塵埃形成的直徑為一至十千米的塊狀物。這些物質經過1000至2000萬年的生長,最終形成原生地球。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巖漿組成的“海洋”。

從太古宙起地球表面開始冷卻凝固,形成堅硬的巖石,火山爆發所釋放的氣體形成了次生大氣。最初的大氣可能由水汽、二氧化碳、氮氣組成,水汽的蒸發加速了地表的冷卻,待到充分冷卻後,暴雨連續下了成千上萬年,雨水灌滿了盆地,形成了海洋。暴雨在減少空氣中水汽含量的同時,也洗去了大氣中的很多二氧化碳。此外,小行星、原行星和彗星上的水和冰也對是水的來源之一。黯淡太陽悖論指出,雖然早期太陽光照強度大約只有當前的70%,但大氣中的温室氣體足以使海洋裏的液態水免於結冰。約35億年前,地球磁場出現,有助於阻止大氣被太陽風剝離。其外層冷卻凝固,並在大氣層水汽的作用下形成地殼。陸地的形成有兩種模型解釋,一種認為陸地持續增長,另一種更可能的模型認為地球歷史早期陸地即迅速生成,然後保持到當今。內部的熱量不斷散失,驅動板塊構造運動形成大陸。根據大陸漂移假説,經過數億年,超大陸經歷三次分分合合。大約7.5億年前,最早可考的超大陸羅迪尼亞大陸開始分裂,又在6至4.5億年前合併成潘諾西亞大陸,然後合併成盤古大陸,最後於約1.8億年前分裂。地球處於258萬年前開始的更新世大冰期中,高緯度地區經歷了數輪冰封與解凍,每40到100萬年循環一次。最後一次大陸冰封在約10000年前。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生活的家園叫地球。她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星球。你瞭解她嗎?

地球(earth)是距離太陽的第三顆行星,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體。地球表面的大約百分之二十九點二是由大陸和島嶼組成的陸地。剩餘的70.8%被水覆蓋。

——《百度百科》

聊完地球大概內容之後我們再聊一聊他的形成。

因為100一年前有一大片冷卻塵埃微粒在宇宙中形成,這些微粒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圓盤,後面甩出許多圓環,同時微粒達到白熱程度,中間變成太陽。大約在40~50億年前,八大行星形成。這就是著名的星雲説是最合理的太陽系誕生的説法。

關於地球形成,學者們是這麼認為的。星雲盤內的物質碰撞吸積演化成原始地球。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內部物質出現分異。密度大的物質逐漸聚集到地球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的物質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殼。

接下來再聊聊生物的演化。生物演化經歷的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分佈空間上經歷了從海洋向陸地擴展的過程,一些古生物滅亡了,新的生物又進化和誕生了。

如果你對宇宙和天文感興趣的話,不妨閲讀汪潔的《星空的琴絃》。這本書的內容關於天文學的重大發現,很適合想入們天文學的新手們看。非常的有用!(只是推薦,不做g告用途)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地球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的起源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在古代,人們就曾探討過包括地球在內的天體萬物的形成問題,關於創世的各種神話也廣為流傳。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説之後,天體演化的討論才開始步入科學範疇,逐漸形成了諸如星雲説,遭遇説等學説。但事實上,任何關於地球起源的假説都有待證明。

1、太陽星雲和星雲盤

約在50億年以前,銀河系中存在着一塊太陽星雲。它是怎樣形成的,尚無定論,不過對於研究地球的起源,不妨以它為出發點。

太陽星雲是一團塵、氣的混合物,形成時就有自轉。在它的引力收縮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漸增加,尤其在自轉軸附近更是如此。於是在星雲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陽。其餘的殘留部分圍繞着太陽形成一個包層。由於自轉,這個包層沿着太陽赤道方向漸漸擴展,形成一個星雲盤。星雲盤形成的具體物理過程至今還不很清楚,不過一箇中心天體外邊圍繞着一個盤狀物,這種形態在不同尺度的天文觀測中都是存在的,例如星系NGC 4594,恆星MWC 349和土星。

星雲盤的物質不是太陽拋出來的,而是由原來的太陽星雲殘留下來的。因為行星上氫的兩個同位素 2H和1H的比值約為2×10-5,同在星際空間的一樣;但在太陽光球裏,這個比值小於3×10-7。這是因為在太陽內部發生着熱核反應,2H大部分消耗掉了。星雲盤是行星的物質來源,所以行星不是由太陽分出來的。太陽星雲原含有不易揮發物質的顆粒,它們互相碰撞。如果相對速度不大,化學力和電磁力可以使它們附着在一起成為較大的顆粒,叫做星子,星子最大可達到幾釐米。在引力、離心力和摩擦力(可能還有電磁力)的作用下,星子如塵埃物質將向星雲盤的中間平面沉降,在那裏形成一個較薄、較密的塵層。因為顆粒的來源不同,塵層的化學成分是不均勻的,但有一個總的趨勢:隨着與太陽的距離增加,高温凝結物與低温凝結物的比值減小。塵層形成後,除在太陽附近外,温度是不高的。

太陽帶有磁場,輻射着等離子體(見太陽風)和紅外線,不斷地造成大量的物質和角動量的流失。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的發展過程中,曾經歷一個所謂“金牛座T”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是:高度變化快,自轉速度快,磁場和太陽風特別強烈等等。不過這個階段的存在是有爭議的。另一方面,由於磁場(或湍流)的作用,太陽的角動量也有一部分轉移給塵層,使它向外擴張。在擴張的過程中,不易揮發和較重的物質就落在後面。這就使塵層的成分在不同的太陽距離(即不同的温度區域)處,大有不同,而反映在以後形成的行星的物質成分上。

2、行星

塵層是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許多小塊的塵、氣團。按照薩夫龍諾夫(В.С.Сафронов,1972)的理論,這些塵、氣團由於自引力收縮,又積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星雲盤產生塵層所需的時間比較短,但形成小行星大小的星子則約需104年。圖表示太陽星雲的演化過程。

星子繞太陽運行時常發生碰撞。碰撞時,有的撞碎,有的合併增長。當一個星子增長到半徑約幾百公里時,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擾附近星子的運行軌道而使它們變形和傾斜。於是原來扁平的運行系統就變厚起來。同時,星子越大,它的引力增長也越快。在一個空間區域裏的最大星子很容易將它附近的較小星子吞併而積聚成一個行星的核心,最後將一定區域內的塵粒和星子基本掃光而形成行星。在塵層中,只有幾個星子能增長成為行星,其餘的都被吞併。太陽系仍是扁平的。這是許多星子和塵埃物質積聚後的平均結果。

3、隕石

地球上另一重要線索是隕石。隕石是來自地外空間的天體碎片,年齡和地球是同量級的,可能與地球同一來源。隕石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一類叫做球粒隕石。它的化學成分,除了容易揮發的元素外,與太陽光球中的元素成分或地球的估計成分很接近,但也有幾種元素,與球粒隕石相比,地球上顯得奇缺。正是通過這種差異並與其他的內行星作比較,地球化學家對地球的形成機制和演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4、星雲盤成分

包括 3類物質:氫和氦約佔總質量的98%;冰質物,主要是O、C、N、Cl、S的氫化物和Ne、Ar,約佔1.5%;石質物,主要是 Na、Mg、Al、Si、Ca、Fe、Ni的氧化物和金屬,約佔0.5%。隨着星雲盤中塵層密度的增大,太陽輻射的透明度降低。塵層形成後,按照薩夫龍諾夫的計算,温度分佈如下:

考慮到太陽的光度可能突然增強過(金牛座T階段),估計那時地球區的温度也不會超過300K。在內行星的區域,只有少量的冰質物可以凝固,成星的物質主要是石質物。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區域,冰質物和石質物都已凝固,行星的成分主要是冰質物。土星和木星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可能它們的石質物和冰質物的核心已經大到可以有足夠的引力以使附近的塵層失穩,從而俘獲了大量的氫和氦(這只是一種設想)。在行星形成的過程中,易揮發的物質經歷了明顯的分餾作用。行星的質量只是星雲盤極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