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勝的主要事蹟

公孫勝的主要事蹟
公孫勝的主要事蹟是七星劫綱、入夥梁山、高唐鬥法、大聚義、南征北戰。

1、七星劫綱:

北京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提轄楊志送往東京,號稱生辰綱。公孫勝認為生辰綱是不義之財,便有意劫取。他久聞托塔天王晁蓋之名,便到鄆城縣東溪村投奔晁蓋,想請晁蓋一同劫取生辰綱。當時晁蓋已得赤發鬼劉唐報信,並通過智多星吳用結識阮氏三兄弟,正在家中謀劃劫綱之事。晁蓋得知公孫勝來意後,將他請進後堂,與吳用、劉唐以及阮氏三雄相見。七人一同定下劫綱的計策,是為“七星聚義”。

楊志押送生辰綱經過黃泥岡,晁蓋七人扮作販棗商人,也到岡上休息。七人在白日鼠白勝的配合下,用蒙汗藥酒迷倒楊志等人,劫走了生辰綱。之後,阮氏三雄返回石碣村,公孫勝則與吳用、劉唐留在晁蓋莊上。

2、入夥梁山:

生辰綱被劫後,濟州府尹派三都緝捕使臣何濤查辦此事。何濤探知晁蓋七人假扮賣棗客商的事情,又捉拿白勝,嚴刑逼供。白勝熬刑不過,被迫招出了晁蓋。何濤便到鄆城縣敦促縣衙捉拿晁蓋七人。鄆城縣押司宋江卻提前向晁蓋報信,而負責捉拿的都頭朱仝、雷橫也有意私縱。晁蓋與吳用、公孫勝、劉唐得以逃到石碣村阮氏三雄家中。

晁蓋四人雖然逃脱,但莊中卻有莊客被官府捕獲,並供出公孫勝等六人的大致情況。濟州府尹又向白勝問供,白勝只得供出公孫勝六人的姓名以及阮氏三雄的住處。府尹命何濤到石碣村抓捕。石碣村一戰,公孫勝施展道術,祭起狂風,風助火勢,火燒官軍戰船,大敗何濤,而後與晁蓋等人投奔梁山泊入夥。

梁山寨主王倫見晁蓋等人本領高強,不肯收留,婉言勸他們下山離去,結果被林沖火併。林沖推舉晁蓋為寨主,並推吳用為軍師。公孫勝則居第三位,與吳用同掌兵權。宋江上山後,公孫勝以探母參師為名,返回家鄉薊州,自此一去不回,期間曾推薦錦豹子楊林到梁山入夥。

3、高唐鬥法:

宋江攻打高唐州,卻敗於太守高廉的妖法。吳用讓戴宗去薊州尋取公孫勝,李逵也隨同前往。二人在薊州機緣巧合遇到公孫勝的鄰居,得知公孫勝居住在九宮縣二仙山。戴宗趕赴二仙山,讓李逵假意傷害公孫勝的母親,將公孫勝激出相見。但公孫勝卻不肯出山,稱師傅羅真人不肯相放。戴宗苦苦哀告,又去拜見羅真人,請他放公孫勝下山。

羅真人傳授公孫勝五雷天罡正法,讓他下山輔助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又送八字真言,命他“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公孫勝到高唐州後,與高廉鬥法,以五雷天罡正法破了高廉的妖術。高廉欲要駕雲逃走,結果被公孫勝用法術從雲中打落,最終被雷橫砍死。梁山軍得以攻破高唐州。

4、大聚義:

攻打芒碭山時,公孫勝擺下八陣圖,擒獲八臂哪吒項充、飛天大聖李袞,降服混世魔王樊瑞,後收樊瑞為徒。

智取大名府時,公孫勝扮做雲遊道士,與轟天雷凌振一同潛入北京。

梁山大聚義時,公孫勝主持羅天大醮,掘出定下頭領排名的石碣碑。他位居第四,星號天閒星,擔任掌管機密軍師。

二敗高俅時,公孫勝作法祭風,協助劉唐火燒官軍戰船。

5、南征北戰:

梁山受招安後,公孫勝隨宋江南征北戰,先後征討遼國、河北田虎、淮西王慶。

征討遼國時,公孫勝在幽州青石峪破除統軍賀重寶的妖法。後又以五雷天罡正法,協助宋軍大破太乙混天象陣。徵遼期間,公孫勝曾帶宋江去薊州二仙山,參拜羅真人。羅真人讓公孫勝隨宋江“去幹大功”,並請求宋江在“奏凱還京”時能放公孫勝歸山。

征討田虎時,公孫勝與關勝、呼延灼一同鎮守衞州。後在五龍山與喬道清鬥法,先用法術操縱兵器在空中打鬥,又召喚出神獸相鬥。喬道清盡皆不敵,大敗而逃,遁入百穀嶺。公孫勝有意降服喬道清,只是圍而不攻。喬道清最終被孫安勸降,並拜公孫勝為師。後來,公孫勝又趕赴汾陽盧俊義處助戰,以神火破了馬靈的金磚法,降服馬靈。

征討王慶時,盧俊義在南豐之戰中大戰金劍先生李助,卻不敵李助的劍術。這時,公孫勝隨中軍殺到,以法術使李助手中劍脱手落地。盧俊義方才將李助生擒。而在簡本水滸中,公孫勝曾“布起五里黑霧”,協助孫安奪取石祁城,又獻計攻克秦州。

人物簡介:

公孫勝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入雲龍,道號一清,薊州人氏。他與晁蓋、吳用等七人結義,一同劫取生辰綱,後上梁山入夥。後離開梁山,回鄉探母,直到大破高唐州時方被戴宗請回。梁山大聚義時,排第四位,上應天閒星,擔任掌管機密軍師。徵方臘前返回薊州,潛心修道。

人物結局:

平定淮西后,宋江班師回朝,駐紮在東京城外陳橋驛。公孫勝想起羅真人“遇汴而還”之語,便向宋江辭行,返回薊州二仙山,“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

人物外貌:

書中外貌描寫:只見那個先生,身長八尺,道貌堂堂,威風凜凜,生得古怪。……晁蓋看那先生時,但見:頭綰兩枚鬅鬆雙丫髻,……八字眉一雙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鬍。

出處考究: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三十六人,多數並無名字記載,公孫勝這一人物最早出現於宋元時期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大宋宣和遺事》是《水滸傳》藍本之一,其中對公孫勝的事蹟並沒有單獨的闡述描摹,形象非常模糊。而在《宋江三十六人贊》(《水滸傳》另一藍本)以及元雜劇水滸戲中,都沒有公孫勝的名字。明代李開先的《寶劍記》中,公孫勝則是一名世俗軍官,官拜參軍。

有研究者認為,《水滸傳》中的公孫勝形象很可能到小説創作的最後階段(明代嘉靖年間)方才定型,而他在之前的水滸版本中很可能與《寶劍記》中相似,是世俗軍官形象。至於公孫勝有了道士的身份,以及梁山第四的排位,則應與嘉靖年間道教社會地位的提升有關。

也有研究者認為,公孫勝這一人物的塑造,糅合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承繼的是諸葛亮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本領。吳用雖為軍師,但與諸葛亮相比,卻缺少一些仙道色彩,顯得質實有餘而飄逸不足。而公孫勝以道士面目出現,正好與吳用相輔相成、優勢互補。二人各自體現了諸葛亮才能的一個側面,合起來剛好“頂個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