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風格特點

辛棄疾的風格特點是多樣性,既有豪放的,也有婉約的,還有清麗的。而豪放的風格又占主導地位,這都是由其複雜的生活經歷決定的。不過辛棄疾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像《水龍吟》、《水調歌頭》、《滿江紅》等,皆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

辛棄疾的風格特點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

辛棄疾的風格特點和他壯志難酬的坎坷命運是分不開的。辛棄疾在年幼的時候,受到家人的教導,立志要恢復中原,後來加入抗金隊伍,屢建奇功,後來登朝入仕,為百姓謀福利,提出很多建議,百姓稱讚朝廷卻反對,把他派到許多地方任職,過起了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後來當他覺得可以把金人餘黨剿滅乾淨時,自己的身體已經不行了,在去領命的途中病逝。

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辛棄疾的文也頗為值得稱道。他的政論文與詞一樣,筆勢磅礴,充滿豪情。後人視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



辛棄疾詞的風格是什麼?

辛棄疾的詞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而且風格多樣,技法高超,藝術特色鮮明。其一是善於創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壯的聲勢,表現出慷慨豪邁的風格。把自己堅定的抗戰決心,熾熱的愛國熱情,頑強的鬥爭精神,豪邁的英雄氣概,熔鑄在宏大的意境中,構成了他愛國詞最突出的基調。如〈破陣子〉中,先聽其聲“夢迴吹角連營”;“馬作的盧飛快”等等,再看其勢“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氣勢,氣吞山河,威勢凜然,將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推向了高峯。 其二是善於運用奇特的想象,誇張和比興寄託手法,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託自己雄偉壯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騎來無數”這種浪漫主義筆調,不僅給他的詞增添了雄奇瑰麗的色彩,而且使詞人在現實的憤懣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慰藉與解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其三是善於運用具有特色的語言和各種不同的手法,打破詞固有的傳統形式和格律束縛,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繼承了蘇軾“以詩為詞”的革新精神,使詞的藝術形式更加解放,更加豐富多采。這種創新精神,突出表現在語言個謀篇佈局上。如“些底子,誤人哪,不成真個不思家”。 其四是善於博採眾家之長,表現出風格的多樣化,使婉約詞與豪放詞有機結合成為一體,渾然無痕。如〈摸魚兒〉 總之辛棄疾筆下沒有不可描繪的事物,沒有不可表達的意境,沒有不可運用的手法,他以大膽創新的精神賦予了詞抒情,狀物,記事,議論的多種功能,使詞這種文學樣式獲得了空前的藝術力量,從而使辛詞成為雄視詞壇的典範。

辛棄疾風格特點 辛棄疾介紹

1、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詩詞一般都豪放大氣,充滿愛國情懷,但是又飽含懷才不遇的惆悵。他的詞以豪放著名,取材十分廣泛,內容也十分豐富,大多詩詞都悲壯激昂,體現出他豪爽的英雄本色。

2、辛棄疾作品之所以充滿豪放之情的原因,與他所生活的時代有很大的關係,辛棄疾出生於金國,在他出生之時北方就以淪陷金人之手,而宋朝積貧累弱,他想要上戰場報效國家,卻又懷才不遇,“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着他仕途的發展。與此同時,辛棄疾也還不斷親眼目睹同胞們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都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此他就有着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他的作品在蒼涼悲愴的基礎上,同時又充滿着大氣磅礴和濃烈的愛國情懷。

3、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南宋官員、將領,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棄疾詩的特點

辛棄疾的詩詞特點

一、意境宏大,氣勢雄壯,風格慷慨豪的。把堅定的抗戰決心,熾熱的愛國熱情,頑強的鬥爭精神,豪邁的英雄氣概,熔鑄在宏大的意境中,構成了他愛國詞最突出的基調。如〈破陣子〉中,先聽其聲“夢迴吹角連營”“馬作的'盧飛快”等等,再看其勢“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氣勢,氣吞山河,威勢凜然,將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推向了高峯。

二、善於運用奇特的想象,誇張和比興寄託手法,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託自己雄偉壯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騎來無數”這種浪漫主義筆調,不僅給他的詞增添了雄奇瑰麗的色彩,而且使詞人在現實的憤懣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慰藉與解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善於運用具有特色的語言和各種不同的手法,打破詞固有的傳統形式和格律束縛,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繼承了蘇軾“以詩為詞”的革新精神,使詞的藝術形式更加解放,更加豐富多采。這種創新精神,突出表現在語言個謀篇佈局上。如“些底子,誤人哪,不成真個不思家”。

四、善於博採眾家之長,表現出風格的多樣化,使婉約詞與豪放詞有機結合成為一體,渾然無痕。如〈摸魚兒〉

詩人辛棄疾的創作風格

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詩人辛棄疾的創作風格,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概況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裏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歎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思想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裏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他將豪放詞推幟至一個頂峯。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説”(《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衝斗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讚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醜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着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算子》)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衝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着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註》最為流行。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創作風格及對後世的影響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發揚蘇軾豪放風格,作品內容更加廣闊,後人並稱“蘇辛”。

辛棄疾出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年,那時濟南已經被金朝佔領了12個年頭。由於父親去世得早,辛棄疾是由祖父撫養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復國,並進行了切實的行動。

金的殘酷統治,使北方人民紛紛舉起義旗。久懷復國壯志的辛棄疾也組織兩千多人揭竿而起,後來加入了耿京的義軍,並在軍中擔任掌書記。

義軍的一個頭領張安國在辛棄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權聯繫時,殺害了義軍首領耿京,並投降了金朝。聞此消息,辛棄疾決心捉拿張安國,他率領50人,騎馬深入敵後,在5萬人的軍營中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並率領反正的士卒,擊退追趕的金兵,日夜兼程,進入南宋境內。這一事件,轟動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氣,博得了愛國人士的稱讚。

不過,南宋統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願接受辛棄疾等主戰派的意見,因此,辛棄疾迴歸南宋後並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個閒職。但是辛棄疾十分關心國家的命運,一直注視着時局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具體分析了宋金對峙形勢,就抗金復國的戰略部署,寫成著名的《御戒十論》進奏孝宗趙容。由於主和派在朝廷掌權,《十論》並未被孝宗採納。

現實的挫折未能使辛棄疾放棄恢復中原的理想。他後來又寫成《九議》送給主戰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棄疾的積極進取的戰鬥綱領一再受到冷落。

辛棄疾在南宋朝廷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撫使,後罷官在江西上饒長期閒居。

任職地方的辛棄疾辦事果敢,剛正不阿,得到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讚賞,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頑固派的嫉恨和反對。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棄疾被接二連三地降職罷官。民族和國家的興亡,總在撥動他的心絃。在沉重的壓力下,他使用“詞”來作武器,抒發心聲。

辛棄疾的詞以愛國主義為基調,充滿着戰鬥精神。在詞中,他強烈要求恢復國家統一,揭露批判了南宋統治集團苟且偷安、投降誤國的嘴臉,他還熱情歌頌抗戰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爭。在閒暇生活中,他還抒寫了有志無成的苦悶,以及農村動人的風光。

辛棄疾現存詞620多首,數量上超過了他的前輩和同時代的作家;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取得十分傑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樂》(千古江山)、《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等,並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1203年,辛棄疾64歲的時候,傳來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為現實的形勢迫使南宋需要採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堅持抗金的辛棄疾。

辛棄疾先後任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積極籌備北伐。為了掌握敵情,他多次派人去金偵察,並把蒐集來的情況彙集記錄,以作日後北伐之用;但是由於與當權者意見不一,辛棄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剝奪了一切官職。嚴酷的現實,使辛棄疾為國獻身的理想破滅了。

雖然後來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但他已重病在身,無法實現抗金復國的抱負了。1207年9月,辛棄疾悲憤地“大呼殺賊數十”,悽然地離開了人世。

辛棄疾的代表作《稼軒長短句》又名《辛棄疾長短句》、《稼軒詞》,共20卷。辛棄疾的詞主要表現他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還有不能施展抱負的滿腔忠憤和滿懷鬱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表達渴望祖國山河統一的願望。在《滿江紅》中,詩人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其中就包含着對廣闊中原地區的懷念:“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説?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正是由於這種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盪,“舉頭西北望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表達了詞人提戈躍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陣子》中,那位“醉裏挑燈看劍”的壯士,其實就是詞人自己的寫照,“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展現了作者當年在抗金戰場上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剖露了統一河山、立功沙場的理想抱負。

辛棄疾還表達了他對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憤慨,對他們置國家於不顧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詞人把破壞統一大業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鮮血的蚊子,“一餉聚飛蚊,其響如雷”;比做昏暗的塵土,“俯人間,塵埃野馬”;比做遮蔽光輝的浮雲,“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在《摸魚兒》中,詞人則忍不住嚴厲地斥責他們“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警告那些勢焰正熾的當權者和胡作非為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描繪江南農村的秀麗風光,表現寧靜樸素的農村生活。在《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中,詞人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農村歡歌笑語的`勞動場面。則表達了詞人對官場風雨的厭惡和對自由樸素之美的嚮往。

辛棄疾是著名的愛國詞人,在報國無路、恢復中原無望的情況下,將全部才情傾注於詞,在詞的題材、意境、風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傑出的詞人。

辛詞向以豪放著名,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大多寫得悲壯激昂。詞中“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的報國宏願,“馬革裹屍當自誓”(《滿江紅·漢水東流》)的戰鬥誓言,都貫注着慷慨激烈的悲壯蒼涼的感情,體現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棄疾創造了雄奇闊大和瑰麗奇偉的意境。辛棄疾的戰鬥經歷、報國宏願,以及過人的才識、膽略、豪氣,使他在詞裏所表現的往往是闊大的場面、飛動的形象。比如,他寫羣山是“疊嶂西馳,萬里迴旋,眾山欲東”(《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寫江潮是“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形容雪景是“千里玉鸞飛”(《水調歌頭·觀雪》);描繪長橋是“千丈晴虹”(《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不僅色彩鮮明,動態宛然,而且畫面開闊無比。

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也使辛棄疾常馳騁在浪漫主義想象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對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嚮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轉動的金波、重磨的飛鏡、乘風昇天行的神遊、斫卻月中桂的壯舉,構成一幅奇異瑰麗的藝術境界。

在語言運用上,辛棄疾亦有着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詞與詩文的界限,善於融詩文人詞。如《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髮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詩用於詞中,渾成自然。另外,他的詞語不僅豪放,而且語言或慷慨,或清麗,或委婉,風格多樣,不拘於一體一式。

辛詞中用賦體敍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寫、敍事、抒情為一爐,縱橫揮灑,筆墨飛舞,充分顯示出筆力跌宕不羈的特點。然而,遭忌受讒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滿腔憤鬱不能盡情吐訴,只能隱約其辭,曲折而言,採用比興手法,於芳菲悽婉之中,寄悲怨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數詞人都受辛棄疾的影響,形成了一個貫穿整個南宋時期的辛棄疾詞派。清朝陳維崧,還有近代的梁啟超,也都明顯受到辛棄疾創作風格和愛國激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