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發生在哪年

黃巾起義發生在哪年

黃巾起義的發生時間是公元184年。

黃巾起義的介紹: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税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起義結果:

起義雖被東漢朝廷鎮壓,但漢室威信自此遭遇嚴重打擊,然而漢靈帝並未改觀,反而繼續享樂。於各地還不斷髮生小型叛亂,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包括黑山、白波、黃龍、左校、青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勢力大的二三萬人,勢力小的也有六七千人。而由張燕率領的黑山賊,甚至號稱從者百萬。

為了有效鎮壓起義,於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殘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羣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起義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亂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失敗原因:

其一,黃巾軍面對的敵人強大。起義爆發後,鎮壓黃巾軍不僅有龐大的東漢官軍,而且還有各地豪強的大小武裝,他們面對的是整個地主階級的瘋狂鎮壓,最終寡不敵眾,終於失敗。

其二,由於起義計劃被叛徒出賣,使起義不得不倉促發動,各地起義軍之間的相互配合發生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洛陽起義流產,使東漢政府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鎮壓外圍起義軍。

其三,農民起義的歷史侷限性。從主觀方面來説,黃巾軍缺乏有戰略頭腦的軍事領袖人物,其起義計劃的制定極不完備,起義後各地起義軍沒有迅速地集結起來,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動,甚至不進行相互支援配合,終於被官軍各個擊破。同時起義軍首領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張角、張樑、張寶、波才、張曼成、趙弘、韓忠等,個個都是隻知固守一城一池,或久圍堅城,與東漢軍拼消耗,不懂得運用靈活的戰術戰法,取得主動,始終被動挨打,直至失敗。

其四,東漢派來鎮壓黃巾起義的將領,如皇甫嵩、朱儁、曹操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戰的悍將,他們的統兵作戰的能力,軍事指揮的才能、戰術計謀的運用,都高於黃巾軍首領,因而往往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終擊敗黃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