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研人員佔比提高到55% 45歲以下教師佔比提高到73%

9月3日,市教委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市高校專任教師隊伍規模、結構不斷優化。截止2019年底,我市高校科研人員佔比提高到55%,45歲以下教師佔比提高到73%。

重慶科研人員佔比提高到55% 45歲以下教師佔比提高到73%

從數量上看,2019年,我市高校專任教師數量比2015年增長24%,達到50007名。其中,科研人員佔比提高到55%。從結構上看,專任教師博士比約25%,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其中本科高校達到39%;45歲以下教師佔比提高到73%。

從質量上看,5年來,在渝高校新入選“兩院”院士3名,在渝高校新入選“六大類”國家級人才214人次,比“十二五”期間翻一番,高層次人才規模效應逐步顯現。

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設方面,5年來,重慶市高校柔性引進海內外院士30名,年均引進市外、海外人才規模保持在500名以上,在站博士後全市佔比74%,省部級後備人才培育規模達到2000名。

市教委、市財政局通過優化支出結構,每年投入1億元實施人才計劃,設立博士後隊伍建設、人才引育績效等專項,市級財政教育經費每年投入約5億元,市、校人才直接投入保持在8億元規模。

在產教融合方面,我市建立起完善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管理辦法,“雙師型”教師佔專任教師比例達到43.7%,佔專業課教師比例達到57%。此外,我市實施的週轉編制制度、優化績效工資政策等一些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

在這些舉措保障下,我市高校人才創新創造作用更加突出。據瞭解,“十三五”期間,高校獲批國家各類基金項目、社科項目超過4000項。基礎前沿、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如西南大學蠶桑研究保持世界領跑地位;陸軍軍醫大學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主刊發表原創性論著居全國醫藥類高校首位;重慶醫科大學成功研發我國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設備“海扶刀”;重慶師範大學牽頭組建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間,全市高校建成一批轉化平台,新簽訂技術轉化合同3122項,合同金額突破10億元,承擔企事業單位委託科技橫向項目2.3萬項,項目經費46億元。




重慶大學城第一中高中怎麼樣?

以2017重慶大學城—中大學聯考喜報,重慶大學聯考重本率30%,二本率76%,總上線100%

重慶市大學城第一中學師資簡介:學校現有教師181人,目前高級教師佔比30%,研究生學歷教師佔比25%,市區級骨幹教師佔比20%,各類“先進”“優秀”教師佔比超過教職工總數的50%,參加區級及以上科研課題研究的教師佔比85%;發表論文區級以上獲獎教師佔比80%。近年來,學校辦學規模日益擴大,辦學設施日臻完備,教學質量突飛猛進,教育特色逐漸彰顯。學校將舉全力,力爭到2020年發展成為重慶市市級特色示範高中。

重慶市大學城第一中學管理制度:學校以“尊崇生命、尊崇個性、尊崇精一、尊崇自然”為核心價值,踐行“大一之道,精一執中”的校訓,堅持“尊一學,通文理,善體藝,有專攻”的培養目標,遵循“體藝兼崇、文理並重”的人才培養路徑。學校領導班子開始結構提質的攻堅戰,從保安全、調結構、創空間和提品質四方面着手,因材施教,提升考能,促進各類人才均衡發展。

重慶科創職業學院在哪裏

一、重慶科創職業學院在哪裏

重慶科創職業學院地址在重慶市永川區昌州大道西段28號,該校是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具有獨立頒發國家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民辦高職學院。

二、重慶科創職業學院介紹

重慶科創職業學院是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具有獨立頒發國家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民辦高職學院,始建於1993年,前身是重慶信息工程專修學院。學院秉承“育技能英才,建千秋功業”的辦學宗旨和“育人育德,尚知尚能”的辦學理念,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3+1”育人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受社會歡迎的“一專多能”型技術技能人才,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學院坐落於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慶市永川區,毗鄰4A級旅遊風景區茶山竹海,風光秀麗,交通方便。校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優美,是重慶市園林式單位。校園佔地800餘畝,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綜合運動場、實訓大樓、各類實驗室、標準學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超市等完備的教學生活設施,建築面積30餘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逾億元。

學院設有智能製造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藝術系、基礎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等教學單位,已構建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的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汽車服務、經濟管理、土木建築、文化藝術六大專業集羣32個專業,建有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19個校內實訓中心。

學院深入推進人才發展建設工程,建立了一支師德高尚、理念先進、業務精湛、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具有一定國際視野,適應高職教育要求的專兼職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其中具有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佔比超過46%,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佔比超過60%,“雙師型”教師佔比近45%,還建有由行業企業高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組成的兼職教師庫,是重慶市民辦高職院校中自有師資數量最多、結構最優的院校之一。

學院堅持內涵發展,致力於打造高水平高職院校。是全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依法治校示範校,重慶市民辦教育先進集體,重慶市畢業生就業示範中心,重慶市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重慶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是首批重慶市眾創空間和重慶市高校眾創空間,重慶市首屆青年志願服務先進組織。學院被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等權威機構評為最具競爭力的民辦高職院校之一。2017年,學院入圍重慶市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培育建設單位。2018年,學院獲批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學院堅持創新發展,致力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已建成重慶市人工智能職業教育集團和重慶現代製造技術與裝備職業教育集團2個市級職業教育集團和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科普基地、重慶市工業機器人應用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科創智能裝備研究院、重慶市智能製造協同創新及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4個市級技術創新和應用服務平台,重慶樂鎧機器人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和學院高新生產實訓基地2個校級平台。學院以“2+4+2”平台為核心,以二級院系建設的7大應用型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中心為基礎,以校企共建的20個智能製造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為支撐,構建完善的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體系,已與近300家大中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

學院堅持開放辦學,致力於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學院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職教理念及優質職教資源,打造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平台。2017年,學院與加拿大聖力嘉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發揮雙方辦學優勢,在專業人才培養、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探索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直轄市重慶是一塊藴藏着巨大希望的土地。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重慶內陸開放高地的重大戰略決策。學院正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永川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大投入、內涵發展,按照*對重慶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要求,加快推進重慶教育高質量發展,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轉公師資3年不變?!重慶七龍珠各分校的師資到底哪家強?

2021年升學問題依然是一道單選題,家長選擇學校,要麼走 三對口劃片 ,要麼走 民辦搖號 錄取。

近期“民轉公”新政呼之欲出,師資去向如何,一則“公參民文件”或許可以讓我們一窺動向——

2023年8月31日前原舉辦學校派出教師和管理人員保持不變。

2023年8月31日後派出人員可選擇在轉設學校或有序返回舉辦學校。規範舉辦民辦學校的,區縣和學校不得增派事業編制在編教師和管理人員;

已派出的,2023年8月31日前返回舉辦學校或者辭去公職後留在民辦學校。

這意味着在三年內,七龍珠的師資依然是穩定有保障的,給了我們廣大家長一劑強心針。俗話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一支好的教師隊伍,就是一所好學校。

學校有着一支名師薈萃、結構合理、獲獎眾多的優秀教師隊伍,學校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有正高級教師22人,特級教師19人,高級教師279人,國家、省市級骨幹教師43人,外籍教師13人,有267位教師員工分別獲得全國、省市級優秀教師和先進個人稱號。

渝北的老師是由一中的老師和外聘的老師擔任的。從歷年渝北的會考來看,渝北的師資還是非常值得信賴的。而且一中的教師佔到大多數的。

師資相對穩定,皇冠三年內一般不換老師,皇冠各班老師配的都不錯。

重慶一中本部管理,師資由重慶一中部分老師加教委招聘的部分組成。

2015年7月劃給重慶一中管理,師資也由重慶一中統一負責。重慶一中指派了多名教師與領導到名校聯中任職,一中楊祖望校長成為新任校長。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模範教師11人;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1人,重慶市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2人;有正高級教師20人,特級教師18人。近年來,八中教師在教學科研中成果豐碩,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共4項,另有5個市級高中課程創新基地,1個重慶市教學專家工作室,1個市級名師工作室,3個區級名師工作室。

八中的教師團隊是一個年輕的團隊,教師的平均年齡大約在30歲。一般都是由優秀的資歷豐富的老師帶領比較年輕的團隊。

渝北校區的師資和小龍坎校區的老師統一調配,而且學校是提前儲備老師。

八中校長曾表示:“八中對此準備得很早,我們目前已經在對老師進行培訓,所有老師都將輪訓一番,將來投入到八中新校區的老師,和現在本部的水平將是一樣的。我們的老師能確保八中這所名校的文脈延續。”

據分享,樹人八中跟宏帆的師資力量是共享。

渝北八中和數據谷八中老師之間互通有無,數據谷八中老師主要源於八中輸送,或者經過八會考核,統一培訓師資。

教職工586人,其中專職教師494人。專職教師中中高級職稱325人,佔專職教師比例近65.8%;專職教師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491人,佔專職教師比例為99.4%。35歲及以下人數為331人,佔專職教師總數的67%。

融僑師資主要來源於南開本部,有部分外招老師,會進行系統的培訓。在本次“民轉公”後,融僑南開師資不變。

南開中學擬輸出管理團隊和師資到該校。2021年轉公後,師資和管理團隊,目前有消息稱會保持不變。首批執教教師中,正高級教師佔比9.5%,高級教師33.4%,市級骨幹教師19%,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教師14.3%。

南渝中學為民辦學校,引進南開中學的文化、課程、管理和部分師資,獨立辦學。學校傳承南開中學教學理念,一線教師隊伍以中學研究員和各級骨幹教師為核心,青年教師在他們的帶領下迅速成長。教師在全國、全市各級、各類優質課、論文大賽中獲獎。學校重視對外交流,定期選派優秀教師赴美、英、德、澳等國交流、進修。

目前,學校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特級教師15人,研究員(正教授級)15人,重慶市名師、學科名師11人,高級教師270餘人;全國人大代表1人,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人;全國先進工作者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9人,重慶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德育)工作者33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0人,重慶市骨幹教師56人;博士4人,碩士130餘人。

魯能巴蜀中學與重慶巴蜀中學一脈相承。魯能巴蜀中學教育教學堅持與重慶巴蜀中學同步管理,統一教研,統一課程,統一進度,統一測試,統一目標。

其中碩士研究生100餘名。學校教師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特級教師、研究員級中學高級教師8人,中學高級教師120人,重慶市骨幹教師20多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重慶市優秀教師(班主任、德育工作者)15人。

魯能已確定“民轉公”,魯巴轉公後,教師待遇不變,編制內老師遵循教師的個人意願可以繼續幹到退休,也可以選擇回到渝中。編制外老師在“逢進必考”原則下,優先解決編制問題。

學校師資來源為三部分:

1、來自巴蜀中學一線的骨幹教師;

2、面向全國選調的在職優秀教師,這些名師必須有5年以上教學經驗,獲得過省市級賽課一等獎,而且要經過專家團的嚴格篩選和系統培訓方可上崗;

3、從六所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招聘而來的研究生和免費師範生,通過一年的培養,考察合格後方上崗教學。

北新巴蜀人才引進旨在完善學校1:1:1的師資結構(巴蜀中學派遣教師、優質成熟師資、應往屆大學生比例為1:1:1)。

①核心團隊源自巴蜀

②骨幹教師來自全國

③青年教師出自名校

④藝術師資招自全球

⑤小語種教師皆出名門

師資大體分為三個部分:

1、優秀應屆老師。

清一色的名校研究生,還不乏博士、海歸。優秀人才需均在巴蜀本部和魯能巴蜀任教幾年成熟後才能去巴蜀科學城任教哦;

2、引進成熟師資。

面向全國頂尖名校招聘成熟骨幹教師,要求教學業績突出,年富力強;

3、巴蜀本部和魯能巴蜀優秀師資前往。

據説大部分是理創班、清北班的老師。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共有在職教師208名,其中,研究員級教師8名,特級教師5名,西南大學碩士生導師及兼職教授4名,市級學科帶頭人2名,首批國家級骨幹教師7名,重慶市骨幹教師22人,重慶市教育學會及專業委員會理事8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名,重慶市課程改革學科指導教師4名以及中國數學、化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4名。

現有研究員級教師8名,特級教師5名,西南大學碩士生導師及兼職教授4名,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首批國家骨幹教師7名,重慶市骨幹教師 22人,重慶市教育學會及專業委員會理事8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名。

任教的老師都是由校本部提前儲備,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來自校本部的骨幹教師;一部分是從全國各地通過人才引進而來的學科名師;一部分是來自各大985、211名校的碩博畢業生。

水土校區的師資和管理同本部一致,師資力量雄厚。

金州由西附本部直接管理,師資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從西南大學附中各校調派管理團隊和骨幹教師到金州分校進行管理工作。

2.原西附重大校區教師調往金州分校。

3.面向社會招聘少數優秀教師。

銀翔校區與西大附中實行理念、師資、教育、教學、管理五個一體化,保持教學、進度、考試、備課四個同步。碩士研究生學歷佔48%以上,中、高級教師佔40%以上。

學校現有教職工725人,其中,博士、碩士學歷26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專家2人,特級教師10人,正高級教師8人,中高級職稱約佔71.8%,全國優秀教師10人,重慶市優秀教師9人,重慶市骨幹教師59人,重慶市學科帶頭人1人,重慶市專家人才庫專家及後備人才4人,重慶名師3人,常年聘有外籍教師15~20名。

截至2015年9月28日,學校有400多名專職教師,其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重慶市名師2人,重慶市首批學科帶頭人1人,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中學研究員、特級教師12人,高級教師134人,市級骨幹教師42人。

現有教職工400餘人,教師全部為本科以上學歷,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重慶市名師1人,重慶市首批學科帶頭人1人,中國小學科名師4人,市級骨幹教師20人,中學研究員、特級教師6人,高級教師68人。

由育才中學委派各學科骨幹教師到校授課,其教學管理、教材體系、教學科研、課程設置、學科考試等,全部與本部保持同步和一致。

重慶市龍水湖育才中學師資雄厚,管理團隊與任課教師均為來自育才中學本部的優秀骨幹教師,其中碩士學位5人,學歷達標率100%。

由重慶育才中學委派各學科骨幹教師到校授課,組建強有力團隊進行管理。教學管理、教材體系、教學科研、課程設置、學科考試等,國中部與重慶育才成功學校大公館校區保持同步,高中部同重慶育才中學本部保持同步。

師資力量對一個學校來講很重要,它影響着一個學校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教學目的能否達到,對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作為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師資力量也是作為參考的標準之一。因為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才能夠產出豐碩教學成果。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專業設置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創建於1952年,源自原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土建專業,1994年更名為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工程專業,2000年原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和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成新的重慶大學後,經過對相關專業的師資和教學資源整合,形成了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專業。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作為新中國後首批建築類專業院校中的主導專業,一直秉承“求真務實”的優良教育傳統,已為國家培養畢業生逾兩萬名。在1995年至2013年間連續4次以“優秀”成績通過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的專業教育評估;2008年經教育部財政部聯合批准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高等教育特色專業;2013年評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優勢和特色主要體現在:

一、辦學歷史悠久,學術積澱深厚,在國內具有名列前茅的學術聲譽和學術影響。截至2014年,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土木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巖土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為重慶市重點一級學科,土木工程實驗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土木工程本科專業連續多年在多種評測中列於A+或A++級,排名位列國內同類高校前茅。

二、專業方向齊全,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模在國內同類高校中具有明顯優勢。土木工程專業現設有建築工程、巖土與地下工程、道橋工程和安裝工程等4個專業方向,基本覆蓋了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各相關領域。學院始終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辦學原則,在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廣泛的專業知識基礎上,突出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質量受到廣大用人單位的好評,是國內培養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以引進和培養等多種方式構建的人才隊伍為專業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儲備了大量優秀人才。

土木工程專業現有在職專任教師160餘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其中31~45歲的教師佔比67.7%,從年齡構成上顯示出強勁的可持續性;專任教師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其中83人具有博士學位,57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87人,佔教師總數的53.0%;師資隊伍學緣結構合理,畢業於國外和國內其他高校的77名,佔總數的40.9%,擁有這樣一支年齡、學緣結構合理,高學歷、高職稱為主的師資隊伍,在國內同類高校中具有不可多得的優勢。

四、不斷探索培養模式改革,教學、科研成果豐富。截至2014年,土木工程專業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現已建成國家精品課程2門,重慶市精品課程8門,校級精品課程5門,重慶市共享精品課程2門;2個省部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名師。

截至2014年,土木工程學院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20餘項;共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教學成果獎21項,到賬科研經費1.1億元,在系列國家/地方的標準、規範及規程編制、修訂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按大類學科招生,招生規模約330人/年。入學前兩年進行基礎課程學習,自三年級開始,學生根據自願選擇的專業方向進行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學習。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經過工程師基本訓練,能夠在有關土木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管理、教育、研究、投資和開發、金融與保險等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面向未來的高層次、高素質專門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工程地質、基礎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測量、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鋼結構設計原理、土木工程施工等。

【特色課程】新生研討課、土木工程概論 重慶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成立於1952年,原為重慶建築大學基礎部測量教研室,主要負責承擔全校建築、城規、工民建、給排水、暖通、工程管理、建築材料等專業的測量學基礎課程教學工作,並通過多年積累,建造一支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和過硬實踐技能的測繪學科隊伍。於1992年通過掛靠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工程系土木水利工程施工專業和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的碩士點,招收測繪專業方向的研究生,並培養了3名碩士研究生。於1994年,本學科開始招收測繪工程專業本科生。在2000年原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重慶高等建築專科學校三校合併後,經院系調整,測繪學科併入到新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併成立了測繪工程系,學科實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隨後,測繪工程系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得到快速發展,於2001年獲得“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二級碩士學科授予點,2004年獲得“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碩士學科授予點,通過依託土木工程學科和強有力的人才引進策略,不斷加強測繪學科教師隊伍的建設,完善測繪學科實驗條件,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具有工程特色的測繪相關培養計劃,已培養出了10名碩士研究生。 本學科主要針對測繪行業及其相關部門對高層次測繪技術人才緊缺的現狀,研究培養具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及獨立承擔專業技術工作能力、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獨立解決實際技術課題的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空間信息採集、處理、表達與應用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城市和工程建設、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等方面的測繪工作者,並能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工作以及有關的科研、設計、教學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測繪學概論、數字地形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攝影測量學、大地測量學基礎、GPS原理及其應用、遙感技術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及應用、地圖學、工程測量學。

【特色課程】新生研討課,現代測量技術應用 重慶大學自建校至20世紀50年代我國高等院校專業調整,地質專業一直是我校實力較強的優勢專業之一,其後,基礎地質與工程地質長期作為土木建築工程、採礦工程、環境工程等優勢學科的重要支撐基礎學科;期間,重慶建築工程學院(重慶建築大學)先後開辦過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工程地質專業;2000年三校合併組建新重慶大學後,地質工程重新即獲准碩士點,並於2006年又成為重慶市唯一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即是基於此,在原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工程學院(重慶建築大學)工程地質專業的基礎上,經教育部批准重新恢復招生的專業,其歷史傳承較為悠久。 截至2014年,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依託“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與巖土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學科背景與辦學實力較強;自恢復招生以來,積極開展專業建設,2011年,“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碩士一級學科和基本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同時被評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

重慶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優勢和特色主要體現在:

一、歷史傳承悠久,依託相關學科實力較強。主要依託學科平台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巖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國家“211”工程山區巖土工程與現代結構工程學科、國家“985”工程山地城鎮建設新與技術創新平台、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以及土木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實踐教學平台,使得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二、小專業精英培養模式。截至2014年,該專業每年招收30名左右本科生,以“卓越工程師”作為目標,培養“高素質、創新性、複合型”地質工程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在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廣泛的專業知識基礎上,突出創新實踐能力與具備各類工程基礎知識的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從已畢業學生來看,“複合型”培養能滿足地質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工程管理等相關專業出口(推免或考研攻讀碩士學位及工程單位就業)需求。

三、師資力量雄厚。截至2014年,專業教師隊伍22人,均是教育部山區巖土工程創新科研團隊的研究骨幹,也是“巖土工程系列課程重慶市級教學團隊”的骨幹教師,其中20人為博士學位獲得者,教授7人、副教授14人,12人具有國外訪問學者或進修經歷,14人具有執業工程師資格,能長期將學科前沿與科研、工程實踐成果引入教學,能較好地適應“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

四、教學改革成果與教學資源建設優勢凸顯。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式改革、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先後承擔重慶市級和校級各類教學改革、課程建設項目17項;主要基礎課程及專業主幹課程中,建成國家精品課程2門,重慶市精品課程8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專業課程編寫出版有“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等10餘部;建設有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實驗室,以及與生產單位聯合等建設實踐教學基地13個;已經在教材建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獲國家級、重慶市級和校級各類獎勵22項。 本專業每年招收30名左右本科學生,致力於小專業精英教育,培養具有紮實的數學、力學及地質學等基礎理論及較系統的工程地質、勘察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具備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關工程基礎知識的、“高素質、創新性、複合型”的創新性、複合型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人才。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地質工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經過工程師基本訓練,能夠在各種建設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勘察、設計、施工、監測與檢測、管理、評價、教育與研究等部門從事教學、科學研究、科技開發、技術和管理工作。以卓越工程師為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紮實的地質工程基礎理論、相關各類工程基礎專業知識,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面向未來的高層次、高素質、複合型專門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

主幹學科:地質工程、土木工程

主幹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測量、建築製圖與識圖、礦物巖石學、普通地質學、水文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工程結構基礎、土力學、巖體力學、工程地質學、工程物探、工程鑽探、基礎工程、邊坡支護結構設計、建築施工技術與組織計劃、巖土工程勘察、巖土工程監測與檢測技術。

【特色課程】新生研討課、專業概論、構造地質學,巖土工程勘察, 工程地質學

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過去幾年得到提高,表現在哪些方面?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温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湧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户、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藥創制成功,傳統中醫藥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着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1 14:46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佔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佔研究人員總數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00萬人,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國家。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1 14:46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大學、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骨幹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2006年,中國企業研究開發支出總額達到2134.5億元,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的71.1%,企業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湧現;民營科技企業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萬家。高等院校現有研究開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類細胞衰老主導基因、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與96個國家簽訂了102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簽訂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衞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等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中國科學家、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