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詩名

沒有“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句詩,只有“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它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勤快地拂拭。註釋:明鏡,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神秀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詩名

《菩提偈》原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説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裏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裏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台。心裏本來就空無一物,哪裏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着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神秀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詩名是什麼?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詩名是:《偈一》。

全文: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註釋】:據説當時神秀的“偈”,敗在六祖之下,六祖的“偈”是這樣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作者介紹:

神秀早年學習經史,後出家,50歲時,到蘄州雙峯山東山寺(在湖北黃梅縣東北)謁禪宗五祖弘忍求法,後出家受具足戒。曾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六年。弘忍深為器重,稱其為“懸解圓照第一”、“神秀上座”,令神秀為“教授師”。

相傳弘忍為付衣法,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後,他在江陵當陽山(今湖北當陽縣東南)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四海僧俗聞風而至,聲譽甚高。

武則天聞其盛名,於久視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陽,後召到長安內道場,時年90餘歲。深得武則天敬重,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在家鄉尉氏(今河南開封尉氏)建一座報恩寺,以旌其德。唐中宗即位,更加禮重。中書令張説也向他問法,執弟子禮。

唐中宗、唐睿宗二朝弘法,被尊為 “兩京(長安、洛陽)法主,三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國師”。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在洛陽天宮寺圓寂,唐中宗賜“大通禪師”諡號,並根據神秀遺願,下詔歸葬當陽度門寺,並賜錢為其建磚石塔(俗稱國師塔)。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詩名是什麼?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譯文: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台。心裏本來就空無一物,哪裏會染上什麼塵埃?

出處: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賞析

這是惠能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説明“明鏡”的清淨,也即“自性”的清淨,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該偈亦見於敦煌寫本《壇經》,但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當屬衍文。特別是前兩句,雖調換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實際也是重複神秀的話,不應視為惠能的思想。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

《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説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則流傳甚廣;第四首着重講修行方法。

擴展資料:

這首詩是惠能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説明“明鏡”的清淨,也即“自性”的清淨,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

該偈亦見於敦煌寫本《壇經》,但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當屬衍文。特別是前兩句,雖調換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實際也是重複神秀的話,不應視為惠能的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首詩叫什麼名字?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對話。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卒諡大通禪師。 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裏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慧能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