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時有多少人

清軍入關時有多少人的答案是:二十萬

清軍入關時有多少人

清軍入關時有將近二十萬人,其中滿族的八旗子弟有十萬,從蒙古調動約七萬,他們號稱二十萬大軍。

廣義上是指1644年清軍入關後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漢族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清軍入關標誌着清朝在全中國統治的開始。

是指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今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滿洲貴族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計劃仍採用過去入關南下的路線,即繞過山海關,由長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山海關,依山臨海,形勢險要,是明長城東部的”個重要關口。吳三桂在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鋭入山海關,李自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數千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自成,山海關城陷在即。

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於是山海關大門洞開,清軍大批進關馳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隨後逐漸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

馬大正(清史編纂委員會第一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兩份歷史遺產,一 是統一的中國,一是多民族的中華民族。嚴格意義上來説,我們國家是在清朝才跟世界融為一體的,不管它是主觀還是被迫。 對於融入到世界中的這麼一個封建王朝,很多東西需要我們重新認識研究。比如清兵入關,它隨後導致的康乾盛世是可圈可點的。

周遠廉(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晚明腐敗,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推翻了明朝。多爾袞又帶清 兵入關趕走了李自成,這是歷史實事。不可否認,有了清兵入關,才有了後來清王朝的延續,但二者只是時間上的延續關係, 包括它與其後的“康乾盛世”也都是一種時間的待續關係,而不是必然的內在聯繫。出現“康乾盛世”的內在原因是康熙皇帝 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有所作為,那後來呢,為什麼 後來到了清末就不行了?腐敗無能,清兵入關保證不了滿清江山永不倒,同理,清兵入關不可能直接導致康乾盛世的出現。

戴逸:努爾哈赤起兵,中經皇太極經營、順治入關,直至康熙平定三藩和收復台灣,這段歷史奠定了清朝的基業。17世紀剛剛形成的滿族,瀰漫着一種奮發、上進的精神,這是它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主要原因。這種精神表現在英勇善戰,表現在它有嚴密的組織紀律,善於學習周圍各個民族的一些長處。

(清)韓菼:清兵四出殺掠,民不聊生,有先剃髮赴營歸順者,城上望見,必痛詈,雖至親如仇敵。而清兵日出搶掠,刻無寧晷,畏禍者俱竄遠方。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就對清兵入關持否定態度,甚至認為它是“種族的悲劇”。

顧誠:中華民族內部一個落後的人數不多卻又是驃悍的滿族上層人士勾結漢族中最反動的官紳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漁人之利,竊取了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果實……滿族入關打斷了明朝中期以來的經濟發展勢頭,使中國同西方的距離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