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的來源和歷史

臘肉的來源和歷史

臘味有着豐厚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當年教弟子便是每人收3塊臘肉過日子的。臘肉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遠在清朝初期,當地有一個村民把剩餘的豬肉用食鹽鋪撒面上,次日又將用鹽醃製了一夜的豬肉用繩吊掛起來,時值冬至,無法出門,那户人家便將醃製的豬肉取下煮食,卻發現味道不同一般,鹹香可口。從此,用鹽醃製豬肉成臘味的工藝便流傳開來。

1、現在的臘味品種更為豐富,有臘肉、臘腸、臘狗、臘鴨、臘雞、臘蛋等品種,一般選用農家飼養了200天到250天以上的生豬、鴨和雞,臘味的品質與季節的選擇有密切的關聯,每年只能利用寒露節至小寒節之間的秋冬季進行生產,如果提前此時間生產出來的臘味就會失去臘味獨有的風味。

2、臘味的包含很廣,常見的有臘肉,臘腸,臘排,臘魚,這些臘味的含義遠遠不止這些。

3、現在臘味的品味也很廣,有湖南臘味,廣式臘味,四川臘味,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種適合自己本地口味的臘味。

4、臘味的大致做法是把肥瘦適中的豬肉切條或跺碎,用生抽、燒酒、鹽、白糖醃製大約10分鐘,然後把肉碎灌進幹腸衣去,用筷子頭壓實,然後把灌實的腸衣截成一段段,用細繩紮緊,拿去晾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