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的答案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等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曆正月七年級)、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曆二月八年級)、社日節(農曆二月八年級)、上巳節(農曆三月九年級)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藴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説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也叫踏青節,是過了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在這一天都會去掃墓或者祭祖。從周朝開始就有清明節,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不只是漢族人過清明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也都會過清明節。

端午節是中國比較古老的節日之一,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端午的原名是端五,古人認為五月不吉祥,而初五又是五日,所以為了避諱“五”,因此改名為“午”。有傳聞説端午節是屈原設立的,但是根據歷史記載在西周初期就有端午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各地過端午節的方式也不太相同。唯一相同之處就是在這一天都會吃棕子,不同之處就多了,有些地方的習俗是這一天女兒回孃家、插艾草、比武、吃打糕等,還有些地方在這一天要賽龍舟、蕩秋天、飲用雄黃酒、吃新鮮水果等等。

農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節,從唐朝開始就有中秋節,到了宋朝之後開始被民間重視,後來成為中國特別重要的節日之一。不只是在中國過中秋,在東南亞一帶也有過中秋節的習俗,特別是東亞及東南亞的華僑,過中秋節極為隆重。從古至今就有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寓意以圓代表團圓,寄託着對故鄉的思念,親人之間的渴望團聚,同時也期盼家人幸福美滿。

每年的九月九日即為重陽節,也叫老人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這個節日,後來在唐朝被正式定義成民間節日,在古代很多詩人在這一天會作詩吟曲,表達異客思親的感受。在1989年的時候,中國把這一天也定為老人節,就是要孝敬老人、愛護老人、救助老人的意思。

農曆最後一天就是除夕,除夕也叫“除終”,百姓通常叫“大年三十”。除的本義是去,夕的本義為日暮,寓意去除舊年迎接新年,所以就有了除夕之夜一説。在中國這一天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日,這一個晚上都是以吃喝玩樂為主。再一個就是發壓歲錢,壓歲也叫“守歲”,發完壓歲錢之後就開始貼門神,然後把大門關上,全家人開始通宵守歲,然後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要開大門迎財神。所以在這一天很多家庭都是徹夜不眠,過了凌晨12點之後就代表了七年級的到來,於是開始放鞭炮慶祝迎新年財運。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張貼春聯和年畫的習俗起源於上古時期。每到春節時期,每家每户門前會樹立桃人來驅鬼。後來,逐漸演變成門神、年畫。宋代開始,民間逐漸流行木版畫,年畫所畫素材也是越來越多,流傳至今的還有“四美畫”。在唐代,文化繁榮,民間開始流行春聯,這個習俗在宋朝更加普遍。到明代,貼春聯的習俗已經全國範圍內普及。

燃放煙花爆竹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驅逐年獸,後面演變為辭舊迎新的符號,成為新年的標誌。最早可見的文獻記載是南宋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作者是宗懍。主要是説人們在正月一號隨着雞鳴聲起牀,在門前放爆竹,可以用來驅鬼。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這樣,原始的爆竹得到了發展,不生產竹子的地方也可以燃放鞭炮了。這樣,燃放鞭炮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活動。

在中國北方,最流行在新年吃的食品是餃子,餃子又名“交子”,交子時就是象徵着新的一年的來到。所以,人們在子時就開始煮水餃,讓水餃成為新年的第一頓飯。餃子在古代是難得的美食,尤其是肉食,因此新年第一天吃餃子,也意味着來年能獲得更多的食物。

年糕,諧音年年高,包含了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望。年糕常常用粘性穀物製作,多為米類。

除夕的“除”本意為“去”,引申為“易”,意思是交替。“夕”的本意指的是日暮之時,引申為日落後的夜晚時間。守歲,對於長者來説,充滿了歲月易逝之感,對於青少年,則充滿了努力奮進的含義。

朝正指的是大臣們向皇帝拜賀,在周代時候,諸侯需要在新年向周天子朝賀新年。此時,有士大夫用名帖代替親自上門拜賀,這也就是中國賀卡的起源。在民間,晚輩要在新年向長輩叩頭,表達對於長輩的美好祝願。之後,依次到各個親戚朋友家拜年,表達新春祝福。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包含了長輩對孩子們成長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