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的形式

形式有戲劇、音樂、文字、舞蹈。藏戲包含多個各具特色的流派劇種,為一個龐大的鼓舞劇系統。藏戲起源於公元八世紀的白麪具跳繩儀式,在十四、十五世紀時逐漸成熟,之後流傳到了青海、四川、雲南、印度、甘肅、不丹等藏族聚集的地區。

藏戲的形式

藏戲的形式?

一、“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藏戲是藏族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內容,在藏語中被稱為"阿吉拉姆",在中國的西藏、四川、青海、雲南等藏族集中的地區非常流行。這種藝術形式,在表現手法和內容上,都有很強的藏傳佛教色彩。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西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羣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錫金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准藏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溯源

藏戲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據説,在十五世紀時,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大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

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自治區政府在原覺木隆藏戲班的基礎上組建了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擔負起傳承和發展藏戲的任務,先後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薩雯蚌》、《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傳統戲,同時還創作演出了一些現代題材劇目,劇團在保持藏戲原有的廣場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劇場舞台藝術方面的實踐,使藏戲由廣場走上舞台,有了燈光、佈景和化裝,還開始使用管絃樂伴奏。

藏戲的表現形式是

藏戲是以歌舞説唱為主要表現形式。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

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

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衞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羣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後形成了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來歷

十四世紀,噶舉派高僧唐東傑布在雲遊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説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

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遂在白麪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傳説和民間傳説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

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阿吉拉姆”,所以藏戲又被稱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

藏戲的表現形式?

藏戲的表現形式?

附圖

參考,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的

演出形式,

藏戲的演出分為三個部分:開場儀式戲“阿若娃”、正戲“雄”和吉祥收尾儀式“扎西”。開場儀式又稱“温巴頓”或“甲魯温巴”,其內容主要是淨場祭祀,祈神驅邪,祈求祝福,並介紹劇情。出場人物一般有:甲魯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傳説這三種人物是根據《曲結洛桑》劇中人物演變而來。甲魯是王子,温巴是漁夫或獵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時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後甲魯領着一羣仙女出場歌舞,藉以介紹演員,講解正戲的劇情,招攬觀眾。“雄”是正戲,先由“温巴格更”(即戲師)用快板韻白介紹故事情節、地點、環境、人物造型、唱詞等,然後人物上場。演出時間長則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則二三小時,皆由戲師控制決定。

其表演形式為:全體演員,不論是否扮演劇中角色,全部出場,圍成半圈,輪到自己表演時,即出列表演,其餘時間參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戲師介紹一段劇情,然後由一個角色出來演唱一段,然後所有演員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環。其演出不分幕和場次,劇情講解者和伴唱伴舞實際上起着分幕的作用。

唱(朗達);

舞(曉卓);

韻(雄謝巴);

白(給卡);

表(朗菊);

技(呂則);

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