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幾個大月份

一年有幾個大月份的答案是:七個

一年有幾個大月份

我國現行的農曆即是一種陰陽合曆,它揚陽曆之長避陰曆之短,根據月亮的盈虧週期確定“月”,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即一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農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

其中二月比較特殊,平年的二月有28天,閏年二月有29天。

為了協調陽曆與陰曆之間的天數,於是產生了陰陽曆,即現行的農曆,採用的方法是“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安排有7個閏年。

農曆閏年因為多了閏月,因此一年有383天至385天左右。農曆平年則一般有353天至355天。而即將到來的農曆蛇年是農曆平年,有7個大月和5個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共有355天。

有人發現,不僅農曆年的長度不同,春節也有早有晚。比如,即將到來的農曆癸巳蛇年春節是今年2月10日,明年農曆甲午馬年的春節是2014年1月31日。往前數兩年,2011年農曆春節在陽曆2月3日,2012年農曆春節在陽曆1月23日。

因為只要有閏月出現的年份,農曆和公曆差距的變化都比較大。根據推算,春節對應的陽曆日期最大能相差一個月,“早春節”可早到1月21日,“晚春節”可晚到2月20日。從1898年到2017年,春節最早是1966年在陽曆1月21日,最晚是1920年和1985年在陽曆2月20日。

我國的歷法在商代就已經比較完備了。古人很早就觀察到歷月的實際長度為29天半,即存在着近半天的誤差,所以便將月份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朝就已設置大、小月,如兩個大月相連,則稱為“頻大月”。

同時古人還觀察到,以12個月為一年的實際長度與“實歲”(即近代天文學的“迴歸年”)相比,平均要短近11天(中國傳統曆法的實際年平均長度為353~354日,較“迴歸年”平均少10天21小時),古人將這個差數稱之為“閏”。

為了能將這個差數補上,以使歷年與“實歲”更加接近,便採取每隔數年再增加一個月的辦法,即“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因增加的這個月是基於差數(即“閏”)的累積,故稱為“閏月”。

商王武丁時期曾採用“年終置閏”的方法,即在12個月後增加閏月,稱為“十三月”。商王祖甲時期又改以“年中置閏”,即在年中的某個月後再增加一個月。後代的閏月則加在本月之後,稱作“閏×月”。有閏月的年稱為“閏年”,沒有閏月的年稱為“平年”。

由於中國傳統曆法必須與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更替相對應,以便準確預報和反映四季氣候的變化,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的時間參考和指導,所以自曆法問世後,古人便不斷地修訂曆法。中國的傳統曆法就是在不斷修訂中,逐漸縮小歷年與“實歲”的誤差,從而在世界曆法史上居於領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