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節日有什麼

回族的節日有開齋節、阿術拉日、法圖麥節、亡人節、登宵節、白拉台節、古爾邦節、聖紀節、蓋爾德節等。其中三大重要節日是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開齋節是開放齋戒的節日,一般舉行三天,主要都是在清真寺裏面吃開齋飯。

回族的節日有什麼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亦稱宰牲節。這個節日一般只有新疆、寧夏、甘肅等地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才會過。

聖紀節時間是在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就是公曆的10月29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然後還需要做懺悔。

儀式結束後,開始舉行會餐。

回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為他稱,後來才演變為自稱。“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一帶的“回紇”人。

“回回”可能是“回紇”、“回鶻”的音轉或俗寫。南宋時,“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紇”、“回鶻”外,還包括葱嶺以西的一些民族。

這都和現在所説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地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中國來。

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佈在中國各地。他們被稱作“回回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後來他們也就以“回回”自稱了。

回族的當地語言是什麼: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在回族先民東遷初期,是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同時使用的。

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特別是漢人成份在回回中日漸增多,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就逐漸習慣於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