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吳太伯世家》後世影響有哪些

《史記·吳太伯世家》後世影響有哪些

江南地區的馬橋文化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吳太伯的來到帶來了先進中原文化而加速進入文明社會和建立國家。春秋末期,長江下游出現了一個顯赫的國家,它就是始建於無錫梅里(今梅村一帶)的吳國。吳國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是整個先秦時代公認的資歷最深的姬姓諸侯國。

1、西周《逸周書?世俘》記載,武王克殷,祭於周廟,泰伯、仲雍都供奉在列祖之內,其地位之高是很清楚的。

2、在《史記》中,司馬遷也是這樣認為的。

3、商代後期,周開始強大的時候,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的兄長。

4、他倆為了成全父親想傳位於季歷的意願,就離開陝西岐山下的周原,經過了千山萬水來到被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

5、這就是有名的泰伯奔吳。

6、當時的江南,舉目所見,茂密的森林覆蓋着起伏的丘陵,平原上湖蕩棋佈,河網稠密,華草搖曳,野獸出沒,一派原始荒古的景象。

7、泰伯、仲雍與當地居民一起,共同自號勾吳,不再回去,得到了當地人們的擁護。

8、泰伯以其帶來的周原先進文化,結合江南水鄉的特點,帶領當地居民開掘人工運河“泰伯瀆”,就是今天的伯瀆港。

9、泰伯瀆東連漕湖,西接運河,流經吳國的發祥地梅里(今梅村)。

10、它保證了兩岸農田的灌慨,便利了遠近的舟楫往來,對吳國的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1、時至今日,伯瀆港仍是溝通梅村與外界聯繫的重要水道。

12、傳説泰伯還建有“鴨城”、“麋城”飼養禽畜,還大力發展種桑養蠶等。

13、這些開發都是適合江南地理特點的,為吳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14、據吳國早期青銅器銘文所載,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末,“厥川三百”的太湖一帶水網地區的吳國的立國規模已相當可觀。

15、泰伯的弟弟季歷後來被立為繼承人,他的兒子昌就是有名的周文王。

16、正是在文王時期,奠定了滅商興周的大業。

17、孔子曾説:“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18、”泰伯立國江南,築城梅里。

19、在鴻聲鄉管家橋村西南有三面環水的彭祖墩,墩高5米左右,土墩四周原有一圈土崗,還有不少殘留,可能是城垣的遺蹟。

20、從考古來看,彭祖墩最早可上溯到馬家浜文化時期,下限歷經商代至春秋晚期。

21、彭祖墩的土崗與有關文獻稱泰伯建三裏之城的記載有相符之處,但它是否是泰伯故城,還未有定論。

22、泰伯奔吳在離梅村4公里的鴻山西坡,保存有泰伯墓。

23、墓始建於東漢,經過歷代修葺,今天見到的是明代的建築物。

24、墓地原有石獸石人,種r許多柏樹。

25、整個墓地仍有照池、石坊、享殿、祭台、碑亭、羅城等一組建築。

26、享殿石柱上刻有“誌異徵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一杯萬古江南”的對聯。

27、梅村鎮東面,伯瀆河南岸,是規模宏大的泰伯廟建築羣。

28、有照池、香花橋、“至德名邦”石坊、櫺星門、戟門、至德殿、三讓堂、德洽堂、古吳社廟、故井等,保持了明代建築羣的形制其中至德殿是明代所建的一所殿宇,是泰伯廟的主體建築,距今已有近5oo年的時間r。

29、殿內樑架藻繪,周列多通古碑,正中置放高4.5米的泰伯塑像。

30、每年春天都要在這裏舉行紀念泰伯的活動,反映了千百年來江南人民對吳地開創者深厚的敬仰之情。

31、為了恢復泰伯墓的盛唐風貌,省、市政府已按唐代泰伯墓的規制重新擴建,整體為仿明建築。

32、海內外吳氏宗親,無不為此歡欣鼓舞,踴躍參加。

33、今天的泰伯墓規模宏大,莊嚴肅穆,已成為體現泰伯先祖謙讓和開拓精神的象徵。

34、泰伯墓區新建了環山河上的三座香花橋,然後是六柱五間的青石大牌坊。

35、過牌坊後的神道,兩邊廣種雪松、中山柏。

36、五對石人石獸分列神道兩邊。

37、神道盡頭是御碑亭,接着是以4層近20米高的仰止閣為主體的紀念活動場所。

38、左右有宗會堂,懷德堂。

39、宗會堂設泰伯至德宗親十二姓始祖塑橡,以供子孫拜謁祭祀,四周還圍以碑廊。

40、今天的泰伯墓已恢復唐代風貌,成為名符其實的江南第一古墓?鴻山周圍已修復專諸墓、要離墓、鴻隱堂等十八景。

41、墓區已成為體現吳文化人文景觀的名勝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