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汗全席有多少道菜

滿汗全席有多少道菜的答案是:108道

滿汗全席有多少道菜

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是不可缺少的菜點。
滿漢全席菜式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滿漢全席興起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乾隆甲申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系官場筵席,始於清代,然正史闕佚,僅一些筆記文集有錄,名日:“滿漢席”、“滿漢大菜)。最初,官場中宴請嘉賓,先吃滿菜席,再上漢菜席,謂之“翻枱”,蓋賓客中有滿族和漢族,以適應不同飲食習慣之故。而“翻枱”的結果,致使製作滿席和漢席的廚師間相互展開競賽,並汲取對方所長,以求席桌更為精美,嗣後,人們遂將兩席的饌餚去蕪存精拼一席,故有“滿漢全席”之名。
“滿漢全席”規模龐大,萊餚豐盛,製作程序複雜,工藝頗為考究。該席桌博採燒烤、燕菜、鮑魚、海蔘、魚翅等高級席之精華;襄括點心中油、燙、酥、仔、生、發等六種面性;施展立、飄、剖、片等二十餘種刀法;匯聚蒸、炒、燒、燉、烤、煮等烹技;輔助以冷碟中橋形、扇面、梭子背、一順風、一匹瓦、城牆垛等十數種鑲法;襯墊以規格齊全、形狀各異的碗、盞、盤、碟等餐具於一席,可謂集烹飪技藝之大成。豪華甚至奢侈的“滿漢全席”雖不宜照搬,但其烹飪與接待技藝,卻可以借鑑。
清代,凡遇國家喜慶大典,欽差出巡或督撫蒞臨時,每用“滿漢全席”,故各省均有“滿漢至席”流傳。因各地物產、鳳味和製作方法不同而席單內容有所變化,但各地均選最為上品菜餚入席則是一致的。豐盛的“滿漢全席”計菜108種(亦有多達200餘種),次等席亦有數十種。
由於“滿漢全席”為首場較為隆重豐盛的筵席,其規格等級、排場禮儀格外講究。凡賓客至,即奏細樂示迎,賡即奉上“到堂點”款待。待賓客到齊,則由主客請各位賓客“更衣”或換便服入席。所設席桌順序及入席先後,一律按職位頂戴、朝珠公服而足,待役人員分別恭立席後,職司各位大人的飲食情況,隨時示意位列下席的府縣官員敬酒上菜。自入席至食畢“糖碗”,將上“八大菜”前換一次“枱面”;食至“八中碗”的“全絲山藥”菜時,上“茶點”;待“八大菜”上到第六菜時,又上“中點”;“八大菜”上齊後,再上“席點”(其中“桐州軟餅”、“芝麻燒餅”不上)。食過後,又換一次“枱面”,由位居下席的府縣官員依次到各席請大人“升位”,把席面抬出,重新更換桌面安好;又由府縣官員依次請各位大人“得住”(所謂“升位”、“得位”,乃清代宮場中比喻“升官”、“得官”的吉利話)。坐定之後,上“燒烤”的同時,上“桐州軟餅”、“芝麻燒餅”;食畢點心,又再換一次“枱面”,仍由下席官員請各位大人“升位”、“得位”,直至席終。
全席過程中要換“枱面”三次,碗盞傢什三套。席桌所用餐具均系名瓷、形狀規格亦極為考究。大件瓷器須做成雞、鴨、魚……各種形狀,又稱之為“船”。雞形者盛雞、魚形者盛魚……謂之雞船、魚船··盛甜味羹湯等,採用錫制的“水套子”,系內外兩層,內層盛羹湯,外層裝沸水,以保湯之熱度。

滿漢全席規模龐大,萊餚豐盛,製作程序複雜,工藝頗為考究。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博採燒烤、燕菜、鮑魚、海蔘、魚翅等高級席之精華;襄括點心中油、燙、酥、仔、生、發等六種面性;施展立、飄、剖、片等二十餘種刀法;匯聚蒸、炒、燒、燉、烤、煮等烹技;輔助以冷碟中橋形、扇面、梭子背、一順風、一匹瓦、城牆垛等十數種鑲法;襯墊以規格齊全、形狀各異的碗、盞、盤、碟等餐具於一席,可謂集烹飪技藝之大成。

“滿漢席”最早出現在文獻當中是乾隆年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他根據自己“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詳細記錄了當時乾隆下江南時揚州地方官員和紳商進獻的盛況。“滿漢席”極為奢侈隆重,其規格等級、排場禮儀格外講究。凡賓客至,即奏細樂示迎,賡即奉上“到堂點”款待。入席時大小官員一律頂戴朝珠,身着公服就座。筵席的場面、規模、等級、陪宴人員的職位、供應筵席用的烹飪原料及果、酒的品種和數量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全席過程中要換“枱面”三次,碗盞傢什三套。席間所用餐具,皆為名窯所燒製的瓷器,規格、形狀亦有講究。如大件瓷器,又稱之為“船”,須做成雞、鴨、魚等各種形狀,以與所盛之食物相呼應,雞形者盛雞、魚形者盛魚,謂之雞船、魚船。盛放羹湯者,則為錫制的“水套子”,此物也大有乾坤:分內外兩層,內層盛羹湯,而外層則裝滿沸水,以達到保温效果。古人之智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