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起源於哪個地方

餛飩起源於哪個地方的答案是:中國北方

餛飩起源於哪個地方

餛飩是中國漢族傳統麪食之一,用薄面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源於中國北方。

餛飩來歷有漢朝匈奴之説: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一説。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匈奴部落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要吃餛飩。

另有道教説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其看做節令飲食。

也有西施之説吳越人家為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釐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釐米,底邊長約7釐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釐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

1.瘦肉及肥肉同剁爛,加入調味料攪至起膠狀,分別做成小肉丸。

2.麪粉篩勻放入大碗中,慢慢加入滾水,迅速拌勻成軟粉團,以少許麪粉爽手,將粉團搓成長條形,再分切小圓粒,碾成薄圓形粉皮,放入肉丸做成小籠包形狀。

3.蒸籠塗油,鋪上菜葉,再塗油在菜葉上,放入小籠包隔水蒸七至八分鐘,拌勻沾汁一同上桌,趁熱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