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是暴君還是明君

楊廣肯定算不上明君,好戰且不懂養民。

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煬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生於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諡煬皇帝,隋恭帝楊侗諡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楊廣是暴君還是明君

隋煬帝楊廣在位14年,有人評價他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人們説他昏庸無道、暴虐至極,巡遊無度、靡費奢侈,亂用民力、殘害忠良。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主如船,百姓如水,不得民心的君主最終會走向王朝的覆滅。果然,他的暴政葬送了家族苦苦打下的大好江山,在多數人的印象之中,這簡直是個十足的荒淫富二代。

有人用一句“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但一罪也不能廢百功。”來引導人們正式隋煬帝的豐功偉績,我們客觀的分析隋煬帝在位時的功績,理智地來説,隋煬帝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這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一,這位集文武本領於一身,集野心與陰謀為一身,集暴君與責任與一身的人,並非“昏君”、“暴君”一詞就能簡單概括

在位期間,他的暴政很突出,政績也同樣突出。他主持修建大運河,客觀上也在遼闊的土地上架起了人們溝通的橋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又修建長城和東都洛陽城,不僅加強了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加強了國家抵禦外來入侵的能力。此外,他還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三徵高句麗,重視教育,開創科舉。這一系列的舉措都是有預見的,不得不説,唐王朝的千秋盛世,達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巔峯,無不與隋煬帝的這些建樹有着直接的關係。至於隋煬帝本人,更是個“才子”,並非昏庸無道,不學無術,他的詩文被歷代名家所稱頌。

要説隋煬帝最為失敗的地方就是太過急於求成,太想建立豐功偉業了。所有的這些舉措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剛剛建國的隋朝百姓渴望安居樂業的生活,而隋煬帝的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又讓百姓回到戰爭紛亂沒有安全感的生活,失去民心是必然的趨勢。最終,在征戰高句麗的戰爭中,士兵最終不滿而發動兵變,人民也為了逃避沉重的差役紛紛起義造反,這一系列的紛亂都開啟了隋王朝覆滅的前奏。

起初,我們從李淵的軍隊後來平定叛亂可以看出,隋王朝的軍隊是有能力平定這些叛亂和起義的,但是隋煬帝忽視民意,這些叛亂起義的民眾和士兵絕大部分並不是真的要脱離隋王朝的統治,更多的是希望減輕已經苦不堪言的生活的負擔,如果隋煬帝當時明白這一點,不把百姓的付出看做理所當然,隋王朝也不會歷二世而亡了。自始至終,隋煬帝一直採用暴力鎮壓的方式來平息各地的民眾起義,但是隨着叛亂的逐步擴散,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最終隋煬帝在江都,也就是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