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

核電站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的答案是:核裂變

核電站即核能發電廠,是一種以核反應為熱力源驅動蒸汽渦輪發動機並連接至發電機發電的熱電廠。

核電站屬於高效率的能源建設,對於温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幾乎是零,但建設成本高昂,技術需求與養護成本亦高。在控制良好且周邊緊急應對系統完善的情況下,核電站其實是相當安全的設施。

核電站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根據其工作原理和安全性能的差異,可將其分為四代。

核電站的開發和建設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1年,美國最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實驗性核電站。1954年蘇聯也建成發電功率為5 000千瓦的實驗性核電站。1957年,美國建成發電功率為9萬千瓦的原型核電站。這些成就證明了利用核能發電的技術可行性。上述實驗性的原型核電機組被稱為第一代核電站。

核電站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

20世紀60年代後期,在實驗性和原型核電站機組的基礎上,陸續建成發電功率為幾十萬千瓦或幾百萬千瓦,並採用不同工作原理的所謂“壓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水冷堆”等核反應堆技術的核發電機組。它們在進一步證明核能發電技術可行性的同時,使核電的經濟性也得以證明。如今,世界上商業運行的四百多座核電機組絕大部分是在這一時期建成的,習慣上稱其為第二代核電站。

20世紀90年代,為了消除美國三裏島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負面影響,世界核電業界集中力量對嚴重事故的預防和緩解進行了研究和攻關,美國和歐洲先後出台了《先進輕水堆用户要求文件》(URD文件)、《歐洲用户對輕水堆核電站的要求》(EUR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預防與緩解嚴重事故,提高安全可靠性的要求。於是,國際上通常把滿足URD文件或EUR史件的核電機組稱為第三代核電機組。第三代核電機組有許多設計方案,其中比較有代表的設計就是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和法國阿海琺公司開發的EPR技術。這兩項技術在理論上都有很高的安全性。這些設計理論上很好,但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由於某些方面的技術還不夠成熟,以致在世界各國使用三代核電技術的裝機數寥寥無幾。在這方面我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就採用了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技術;廣東台山則採用法國阿海琺公司的EPR技術,它們的建成,將成為世界第三代核電站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