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求學的成語有哪些

古人求學的成語有哪些

古人求學的成語有:懸樑刺股、韋編三絕、孟母三遷、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程門立雪等。懸樑刺股: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個成語。

懸樑刺股意思是隻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穫。

也説的是隻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穫,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韋編三絕: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

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閲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閲讀了多少遍。

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他的母親説:“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

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孟母説:“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孟子後來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我想這和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是分不開的!囊螢映雪: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為了維持温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

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

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

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户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

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

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囊螢映雪”這個成語,比喻人勤學好問。

鑿壁偷光:西漢時期大學問家匡衡小時候家裏很窮,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