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寫作背景是什麼

《范進中舉》寫作背景是什麼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

吳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

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着揮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

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

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

這樣的個人經歷,令吳敬梓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

他把這些觀點都反映在《儒林外史》裏,以諷刺的手法,對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