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朝代的貨幣是貝殼

哪個朝代的貨幣是貝殼的答案是:商朝

哪個朝代的貨幣是貝殼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通貨的一種。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誌着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商朝人使用的貨幣是貝類,有海貝、骨貝、石貝、玉貝和銅貝。銅貝的出現説明商代已經有了金屬鑄造的貨幣 。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着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着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1、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

2、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3、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

4、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一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5、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發行的貨幣,都在本區內流通,故稱“邊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