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八大特點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着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之為封火牆。

徽派建築八大特點

庭院是千百年來中國建築的主要表現形式,圍合,不僅僅指的是物理的保護,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東西,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局部空間而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宿感。硃紅色大門、鏤空花窗。

硃紅色,又稱中國紅,硃紅色表示高貴與權威,硃紅色的大門象徵着莊重。鏤空花窗是通過雕刻技藝來實現不同風格寓意的圖案,起着裝飾美化的作用,還具有采光通風、防塵、分割空間的功能。

徽州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善於處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築物整體之中,又能像水墨畫一樣,清新淡雅,特別是木雕藝術,更為古色古香的建築錦上添花。

在中國,坡屋頂幾乎是傳統建築的代名詞,在傳統建築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在檐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的屋頂轉角處。

四合院建築的規劃佈局以南北縱軸對稱佈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

“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壁,青黑的瓦,用來描寫房屋的。建築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磚、粉牆、黛瓦,形成質樸、淡雅的風格,屋蓋是青瓦,外牆用磚砌,屋頂、屋檐、空鬥牆、觀音兜山脊或馬頭牆,形成高低錯落的形體節奏和粉牆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築羣體風貌。

皖派建築皖派建築的尊貴,在於它優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可以説,皖派建築是六大建築派系裏,最為突出的建築風格之一。

特徵以青瓦白牆,磚雕門樓最為顯著。其中徽派是最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徽派民居建築風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磚雕),風格不同,又一脈相承。

能工巧匠施盡其技,每一處花紋,每一筆雕刻,結構嚴謹,雕鏤精湛。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內向合院。

四周高牆圍護,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錯落有致的馬頭牆,又是徽派整個建築的點睛之筆。

不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災時,這樣的設計可以阻斷火勢的蔓延,安全可靠。

蘇派建築蘇派建築的尊貴,在於它存在了數千年的蘇州園林中。

蘇派建築是江浙一帶的建築風格,是南北方建築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佈局是其顯著特徵之一。

脊角高翹的屋頂,江南風韻的走馬樓、磚雕門樓、明瓦窗、過街樓,輕巧簡潔、古樸典雅,體現出清、淡、雅、素的藝術特色,充滿了江南水鄉古樸沉靜的意味。

中國古典園林講究曲折蜿蜒,藏而不露。

置身其中,四周流淌着的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之感。

直露中有迂迴,舒緩處有起伏,讓人回味無窮。

閩派建築閩派建築的尊貴,在於它歷經500多年傳承而來的土樓。

閩,即福建,閩派民居即流行於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

其中“土樓”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

土樓將生土夯築技術發揮到極致,單體建築規模宏大精細,地堡式建築風格沿用至今堅固無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禦敵入侵。

它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

閩派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發揮到極致,單體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各異,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建築風格獨特,工程技術高超,文化內涵豐富。

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衞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為建築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大魚海棠》就是以永定客家土樓,作為故事場景的國漫電影,正如它的作者所説:“中國福建的土樓,有一種夢一樣的神祕感,像是來自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