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推廣普通話周是九月的第幾周

全國推廣普通話周是九月的第幾周的答案是:第三週

標準流利的使用,是對全民素質的一個基礎性的要求。正確使用詞語,運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有效的交流對話,才可以讓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中深刻的意義和內涵。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 。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漢語不等同於普通話,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人為地消滅方言,主要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以利社會交際,與人民使用傳承方言並不矛盾。

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侷限於聽懂的單向交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全國推廣普通話周是九月的第幾周

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説聯繫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

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説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説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

“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確定現代標準漢語由國語改稱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