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下設幾個學院

浙江大學下設幾個學院的答案是:36個

浙江大學下設幾個學院

浙江大學的淵源——求是書院創建於1897年。求是書院首屆招收“舉貢生監”(後稱“內院生”)30名,學制5年。以後也招“經生”、“蒙生”,統稱為“外院生”。書院注重“新學”,必修課設有國文、英文、算學、歷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學等。延聘外籍教師,選派留學生。1898年選派4人,1900年選派18人。1901年起曾幾度易名並一度停辦14年之久。

1928年4月,改稱中華民國大學院浙江大學(簡稱浙江大學)。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國立”兩字,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著名教育家蔣夢麟、邵裴子先後出任校長。他們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增設系科,創建文理學院,拓寬校址,開闢農場。至1936年,已有文理、工、農3個學院。文理學院設有外國語文、教育、史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7個學系;工學院設有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4個學系;農學院設有農藝、園藝、植物病蟲害、蠶桑、農業經濟5個學系。

1936年4月,蔣介石任命竺可楨為浙江大學校長,並答應了竺可楨提出的“財源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國民黨之干涉”的任職條件。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宣告了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戰火很快延燒到浙江。同年11月,浙江大學在蔣介石的指示下,竺可楨校長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及部分家屬,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開始西遷,流亡辦學。初遷浙江西天目、建德;繼遷江西吉安、泰和;三遷廣西宜山;幾經周折,歷盡艱辛,行程2600餘公里,於1940年1月到達貴州,在遵義、湄潭、永興等地堅持辦學7年,直到抗戰勝利。

西遷辦學時期,浙江大學集聚了竺可楨、蘇步青、陳建功、王淦昌、盧鶴紱、束星北、談家楨、貝時璋等一批在國內外頗具盛名的科學巨人;同一時期,浙江大學還培養出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葉篤正、谷超豪和程開甲。

1945年10月,龍泉分校師生啟程回杭,11月在杭復課,師範學院在羅苑,其餘在大學路校本部。

1946年5月7日起,在遵義的師生分批返杭,6月1日起遵義浙大總校結束,改為留守處。1946年9月,師生全部抵達杭州。復員後的首要工作是修整校舍,重建校園。同年增設醫學院。

1947年7月21日,校務會議決定將修復和新建的教學樓及宿舍樓冠以地方先賢和浙大西遷地名,以資紀念。

至1948年3月,已發展成設有文、理、工、農、醫、法、師範7個學院,25個學系,9個研究所和1個研究室,教職工624人,學生2121人,總面積為6000餘畝(包括農場、林場),其中大學路約佔地400畝,華家池1100畝的著名綜合性大學。

1949年5月3日,杭州宣佈解放,國民黨對國立浙江大學的領導由此宣告結束。6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決定對國立浙江大學實行軍事接管,並派出軍代表林乎加、副軍代表劉亦夫到校進行接管。9月,私立南通大學(南通學院)農科(即私立南通農科大學、南通農學院)農業經濟學系併入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