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的寓意

烏托邦的寓意的答案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西方一位學者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

烏托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而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一般而言,烏托邦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國家可能實現,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繪的形態付諸實現。但是他們並非在做一項僅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烏托邦主義這個詞彙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圖《理想國》(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烏托邦)中所顯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這種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羣的形式,來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在某些其他的場合,例如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其目標則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而藉之譴責後者。只有極少數的烏托邦作者——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顧》(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圖根據其烏托邦中所認真規劃的藍圖來改造社會。就其本質而言,烏托邦的功能乃是啟發性的。

現今引申義

現泛指不能實現的願望、計劃等。

烏托邦的寓意

反烏托邦(Dystopia)(又譯作“反靠烏托邦”、“敵託邦”或 "廢託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根據後兩者的音譯,又可譯作坎坷邦。與烏托邦(無)相對,指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

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着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

反烏托邦社會出現在許多小説類型中,經常被用來引起人們對社會,環境的關注,政治,經濟,宗教,心理學,倫理學,科學或技術。一些作者使用該術語來指代現有的社會,其中許多已經或曾經是處於先進崩潰狀態的極權主義國家或社會。

14、15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萌芽,血腥的原始積累使廣大勞動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窮苦老百姓終年勞作,是他們的勞動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然而生活卻牛馬不如。貴族、富人則不勞而獲,窮奢極欲,揮金如土。

深受柏拉圖《理想國》影響的人文主義思想家莫爾,對這種現象極為憤慨,對現存社會制度深惡痛絕,對人民羣眾充滿同情。他幻想着能有一個地方:財產公有,政治民主,共同勞動,按需分配,高效公平,沒有剝削,沒有貧困,人們安居樂業,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