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幾兩

10兩。

一斤,數量詞,原十六兩制,後改為十兩制。

一市斤=500克,一公斤=1000克,一磅(lb)≈453.6克。

港澳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沿用舊制,一斤約600克。

交叉換算1公斤≈2.2磅。

半斤八兩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àn jīn bā liǎng。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

現行的一斤十兩(合500克,0.5公斤)制,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是當時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兩一斤建議提出後,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視。

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國多個地方試點的基礎上,開始在全國實施衡器計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兩秤。

事後,中央政務院還向姜周元頒發了“中國衡器改革建議者”的證書。姜周元 這一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衡器改革的首倡人物,是深受人們愛念的。

2003年春,姜周元先生去世時,有一副特別醒目的輓聯是這樣寫的:“一斤改十兩,一斤得十兩,做人做賬同原則。 十億出一人,十億隻一人,肯幹肯緘不普通。 ”(《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聯稿·挽中央政務院“中國衡器改革建議者”證書獲得人姜周元》)。

一斤幾兩

據《漢書·律曆志》記載,秦漢時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銖、兩、斤、鈞、石。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

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

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

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着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

【示例】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28出,“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

【成語辨析】 “半斤八兩”和“勢均力敵”,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兩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勢均力敵”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於敵我雙方勢力相等。

十六兩為一斤。--《漢書·律曆志》

半斤八兩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àn jīn bā liǎng。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

八兩,即半斤。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