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是誰

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茶坑村)人。

梁啟超是誰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

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1922年,梁啟超受邀在國立東南大學和法政大學等校授課。蘇州學界聽説他南下,強烈要求他前往蘇州做一場演講。這場演講讓他“紅了”100年。

演講中,梁啟超説透了教育的本質,直到今天還在被推崇。他認為:“教育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部分。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最終目的,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要教學生學會做人。

養定其根本智慧,保護好其自由意志,最終要讓其擁有自己的人格和人生觀,做個不惑、不懼、不憂,頂天立地的人。”“不惑”在演講中,梁啟超談到,要做個“不惑”的人,第一要有判斷力,這是最具時間價值的根本智慧。而精準的判斷力,不但要有相當的常識,還要有專門的知識,並且能運用這些知識,遇事智慧處理。梁啟超看得很清楚,一個孩子最終會走向社會,書本的知識很重要,生活的知識也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累積,消化吸收,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個孩子在生活的每個時段,都需要的。康有為去世的時候,梁啟超曾經前往幫忙處理恩師後事。但到了康家,老師的子女們處理問題的方法方式,讓他非常失望。

這些孩子沒有任何主見,兒子沒有判斷力,女兒渾渾噩噩,家中事務全憑荒唐的女婿來做主,一點秩序也沒有。他感歎着説:“我們家孩子斷不至下流,大概總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