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種禁軍分別有哪些

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衞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衞軍、親衞軍、近衞軍、御林軍等不同稱呼。

周朝天子的近衞隊應該是叫“虎賁”,而諸侯自然也是有自己的家族侍衞的,就叫“旅賁”,並在春秋戰國期間一直沿用。

古代各種禁軍分別有哪些

到了春秋戰國,隨着各國文化不同,比較強大的幾國又根據自己的情況起了不一樣的名字,比如楚國叫做“乘廣”;晉國叫做“公介”、“公徒”;吳國有“君子”,但是本質上他們都是皇帝的近衞軍(禁衞軍)。隋唐時期,北周武帝和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禁兵和府兵結合一起搞出來了一個衞府制的兵種,低配版稱隋唐十二衞,高配版叫做隋唐十六衞(南衙十六衞)。當然這裏是統稱,下面還有極其繁瑣複雜的各種左右衞(左右翊衞,左右驍騎衞,左右武衞,左右屯衞,左右候衞、左右御衞等),按各自具體的職責再具體劃分。唐朝弄出了南北衙兩個系統。

隨着中唐以後戰亂頻發,均田制和府兵制都不行了,南北衙(北衙禁軍)最後徹底代替了“十六衞”。大名鼎鼎的神策軍就屬於北衙禁軍系統。唐代初有元從禁軍、後漸擴大為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十軍。

其中有的還用以鎮戍地方,而不限於宿衞。宋太祖趙匡胤自己就是後周禁軍,統領兵變(陳橋兵變)搞了個“大宋朝”,所以林沖號稱“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八十萬可能有水分,但也説明了宋朝禁軍的數量龐大複雜。

不過老趙家也是直接,就叫禁軍。並設馬軍、兵軍、弓軍三科,老大叫做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