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與哪幾個市合併

樂山與哪幾個市合併的答案是:犍為縣和井研縣合併後,或將“撤縣設市”,成為縣級市。

樂山,古稱嘉州,四川省轄地級市,有“海棠香國”的美譽。位於四川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中亞熱帶氣候帶。

樂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衞生城市。樂山有世界級遺產三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峨眉山和樂山大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東風堰,國家4A級景區以上景區15處,國家A級景區35處。

截至2018年底,樂山市轄4區、6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12720.03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樂山市常住人口為3160168人。 2021年樂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5.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

2019年7月,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2020年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

歷史沿革

樂山曾是古蜀國開明部落故都。戰國秦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滅掉開明氏原管轄地區統治,秦國在今樂山市市中區建立南安縣,"治青衣、江會"即今青衣江與岷江交匯處,屬蜀郡,並從陝西涇水地區遷來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李冰組織樂山人民鑿烏尤離堆,開出麻浩河。從此,岷江,大渡河在樂山一帶的水上航運逐步發展起來。

1957年,將屏山縣劃歸宜賓專區。樂山專區轄1市、11縣。

1958年,原屬內江專區的仁壽縣劃入樂山專區。轄1市、12縣。

1959年,撤銷青神、彭山併入眉山縣,撤銷丹稜併入洪雅縣。

1962年,恢復彭山、青神、丹稜3縣。樂山專區轄1市12縣。

1964年,五通橋市改為五通橋區,直隸於樂山專區。

1968年,改樂山專區為樂山地區。

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橋區合併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於樂山地區。樂山地區轄樂山市(縣級)及夾江、洪雅、丹稜、青神、眉山、彭山、井研、仁壽、犍為、沐川、峨眉等11縣。

1979年,由原屬峨邊縣的金口河區析置金口河工農區(縣級),樂山地區轄1市、11縣、1工農區。

1984年,撤銷馬邊、峨邊2縣,設立馬邊彝族自治縣和峨邊彝族自治縣,由涼山彝族自治州劃歸樂山地區管轄。

1985年,撤銷樂山地區和樂山市、金口河工農區,設立地級樂山市和市中區、五通橋區、沙灣區、金口河區。

1988年,撤峨眉縣設立峨眉山市(縣級),由樂山代管。

1997年,眉山、彭山、仁壽、青神、丹稜、洪雅6縣劃出成立地級眉山市。樂山轄四區、一市、四縣及兩個彝族自治縣。

樂山與哪幾個市合併

行政區劃

樂山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11個街道、103個鎮、18個鄉。樂山市人民政府駐地市中區濱河路98號。

位置境域

樂山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02°50′—104°30′,北緯28°25′—30°20′。南北長214.4公里,東西寬164.0公里。 [15] 北與眉山接壤,東與自貢、宜賓毗鄰,南與涼山相接,西與雅安連界。全市土地總面積12720.03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2.64%。

地形地貌

樂山市地處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過渡地帶,總體趨勢西南高,東北低,高差懸殊大。最高處為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鞍山主峯,海拔4288米,最低處是犍為縣新民鎮馬廠壩岷江出口,海拔307米,相對高差3981米,平均海拔500米,樂山城區海拔360米。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壩三種類型,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8530平方千米,佔全市幅員面積的66.5%,主要分佈於市境峨眉山、峨邊、金口河、馬邊、沐川一線的西南部,是涼山高原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丘陵面積2694平方千米,佔樂山市幅員面積的21%,主要分佈於峨眉山、沐川一線的東北部,是受緩慢上升長期剝蝕而形成的紅色丘陵區。河谷平原面積1603平方千米,佔全市幅員面積的12.5%,主要沿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兩岸分佈。

氣候

樂山在特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因地域處在北緯29°附近,全市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水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在16.5—18.0度之間,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農副產品的高產區。西南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佈着中亞熱帶一暖温帶一温帶一寒温帶的完整氣候帶,氣候條件十分複雜,是地域內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的區域,是木材、茶葉、中藥材等作物的主產區,也是寶貴的旅遊資源。

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濕潤,雨量豐沛。絕大多數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於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性變遷,夏秋季雨量佔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佔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分地區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