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是誰的書法作品

王羲之。他是東晉時代著名的書法家,他所撰寫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蘭亭序是誰的書法作品

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脱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裏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歎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歎,讚歎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讚歎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敍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九年級,“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蘭亭序》是誰的著作?

《蘭亭序》作者是王羲之。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

《蘭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

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shang)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hái)之外。

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簡介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脱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蘭亭序的作者是誰?

《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晉永和九年三月九年級日,距今已1667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作者簡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今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

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衞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

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羣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蘭亭序》作者是誰呢?

《蘭亭序》作者是王羲之。王羲之(301-361),字遺少,祖居琅琊(今山東臨沂),隨晉室南渡,定居會稽,其家族是當時的豪門大族。

歷史上有名的王敦和王導就是王羲之的從伯父,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王曠,官淮南太守,參與朝廷大計,是奠定東晉基業的決策者之一。

也雅好書翰,善隸書、行書,對少年時代王羲之的學書很有薰陶作用。主要成就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

”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脱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蘭亭序》的作者是誰?

蘭亭序作者是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

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鑑的女婿,有“書聖”之稱。

憑藉門蔭入仕,歷任祕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353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病棄官,遷居於紹興金庭。

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於瀑布山。《蘭亭序》內容簡介:《蘭亭序》行文簡潔,記敍了王羲之和朋友們詩意雅聚、縱情山水、歡暢淋漓的愉悦心情,結尾又透露出人生苦短、歡樂易逝的悲觀情緒。詞句之間宣泄着作者內心的苦悶,表達了他渴望解脱塵世煩惱的迫切願望。

其書法為行書,即興書寫,本屬隨意揮灑,信手而就。筆墨卻如行雲流水,表現出超凡脱俗的技藝,甚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蘭亭序》書卷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其文及款字中,共書寫了21個“之”字、7個“不”字和7個“一”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態,表現出非凡的技藝。觀賞者哪怕是僅僅品味其中那個簡單的“之”字,也能讓人感悟到中國書法用筆之妙境,的確讓後世的書法家與書法愛好者們心悦誠服,歎為觀止。

《蘭亭序》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出自於哪個名家之手?

《蘭亭序》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出自於哪個名家之手?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醺之後即興而寫的。可以看出書寫者的坦白率真,無拘無束一揮而就。

之所以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由於蘭亭序之前沒有別的行書流傳下來,加上唐太宗的推崇,後人學書必以二王為正統。

因而蘭亭序便排列在歷代法書的前列。事實上,繼王羲之後,也確實沒有人超過王羲之。有成就者都是學王之筆法而創新的。蘭亭序由多方歷史記載應是天下第一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軾黃州寒詩帖為天下第三行書。從南朝開始王羲之的書法被越來越多的推崇,而這篇蘭亭序及至唐太宗李世民甚為喜歡令當朝大臣都要學。後歷朝無人能超越。

仁者智者,見仁見智。蘭亭序是王羲之最好的書法作品之一。所有的讚美都經過歷史的沉澱,為世人所公認。

之所以被稱為最好,有幾個因素。一是該作品為文人雅集時,當時的名家推薦,由王義之執筆。酒後信手寫來,確實文美字美。

通篇一氣呵成。二是唐太宗深愛此作品,真跡收為已有,死後隨葬,增加了它的價值。三是歷代皇帝,文人,書家都奉之為高品,不斷臨摹,優秀摩品也是身價百倍,更抬舉了蘭亭序的地位。王羲之是晉代偉大的書法家,留下了許多好的優秀的作品,都是值得稱頌的。

象草書十七帖等等。蘭亭序是王在親朋好友的熱烈氣分下,自己又意氣風發,不經意間的一揮而就。沒有造作的成份。本打算作為草稿,可後來所書,均不如意,不能超越原草稿。

而王所處的年代,正是書法變體的關鍵所在,無疑,王的變體是最成功的。

蘭亭序是誰創作的?

《蘭亭序》是王羲之創作的。《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敍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譯文: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裏,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裏。

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峯,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敍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温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

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

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説:“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

”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歎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説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説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