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朝抗美一共打了幾次戰役

五次。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是指,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從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的企圖,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

1951年3月下旬,"聯合國軍"將戰線推進到"三八線"附近地區。這時,美、英、法等國對是否再次越過"三八線",以及用何種方式結束朝鮮戰爭,發生了爭論。美國政府在與英、法等國磋商後,從其全球戰略出發,決定在不擴大戰爭範圍的前提下,繼續穩步北進,待軍事上佔據有利地位後,以實力政策為基礎,或與中朝方面進行談判,或繼續其軍事行動。據此,"聯合國軍"於4月初再次越過"三八線",並計劃從中朝人民軍隊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一線。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D.麥克阿瑟因與美國總統H.S.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有分歧而被撤銷一切職務,由M.B.李奇微繼任"聯合國軍"總司令。4月中旬,李奇微發現志願軍後續兵團集結,判斷中朝人民軍隊可能於4月下旬或5月初發動攻勢,遂決定以一部兵力繼續在鐵原、金化、金城地區保持進攻,其他方向暫時轉入防禦。此時,"聯合國軍"的地面作戰部隊為6個軍(軍團)共17個師又3個旅、1個團,計34萬餘人。第一線兵力為12個師另2個旅,第二線和後方兵力為5個師又1個旅及1個團。其部署:美軍第1軍位於臨津江兩岸及漣川以西地區,第9軍位於漣川以東至華川地區,第10軍和南朝鮮軍第3、第1軍團分別位於楊口、元通裏、杆城地區。美軍騎兵第1師(機械化師)、空降第187團及南朝鮮軍第2師為預備隊,分別配置於春川、水原、原州地區。南朝鮮軍第2軍團第8師位於大田。

援朝抗美一共打了幾次戰役

4月22日黃昏,中朝人民軍隊在全線發起反擊。西線以1個兵團從正面突擊、2個兵團從兩翼突擊並實施戰役迂迴,分割圍殲當面之敵。左翼,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時輪指揮5個軍,迅速突破"聯合國軍"防禦。至23日夜,第20、第27、第26軍前出15~20公里,進佔龍華洞、外藥寺洞、白雲山地區,殲美軍第24師、南朝鮮軍第6師各一部;第40軍突入30餘公里,前出到加平東北沐洞裏地區,完成戰役割裂任務;第39軍前出到華川以南原川裏地區,將美軍陸戰第1師隔於北漢江以東不得西援。正面,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指揮第12、第15、第60軍,突破後在漣川以北遭到美軍第3師、土耳其旅抵抗,進展較慢,24日晨進至哨城裏、永平地區,與"聯合國軍"形成對峙。右翼,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指揮第63、第64、第65軍,突破臨津江後,第63軍攻佔江南要點紺嶽山,殲英軍第29旅一部(見雪馬裏戰鬥);第64軍受阻於臨津江南岸彌陀寺以北地區,而此時兵團第2梯隊第65軍2個師也已渡過臨津江,致使5個師的兵力大部擁擠在江南岸20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內,遭敵火力突擊,傷亡較大,影響了向議政府實施戰役迂迴和殲滅英軍第29旅任務的按時完成。人民軍第1軍團22日晚佔領開城,23日佔領長湍,在兩地各殲敵一部。

此役,中朝人民軍隊取得了勝利。經50天奮戰,斃傷俘敵8.2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6.7萬餘人),挫敗了"聯合國軍"以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企圖,擺脱了第四次戰役時的被動局面,鍛鍊了新入朝的部隊。經過這次較量,"聯合國軍"對中朝人民軍隊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計,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停戰談判。這次戰役由於發起時間提前,準備比較倉促,戰役殲敵目標企圖過大,進攻縱深過遠,志願軍傷亡較大(7.5萬餘人),因而取得的勝利不夠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