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探月計劃被稱作為什麼工程

嫦娥工程。

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探月工程,一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二是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三是探測月壤特性,四是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任務的總稱。

探月工程,一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二是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三是探測月壤特性,四是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任務的總稱。探月工程是利用航天器對月球進行的各種探測。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衞星,當然成為空間探測的第一站。因此,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探月計劃主要探測地月空間環境,將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前三項工作國外還未曾進行過,第四項為中國首次在地球靜止軌道以外獲取空間環境數據。

公元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飛船載人登月,全世界有六億人通過電視轉播同時收看了這歷史性的一幕。當看到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第一個腳印時,觀者無不心馳神往。我們征服了人類出現幾百萬年以來俯首膜拜的月亮,這月球上的小小一步似乎暗示了人類無限的未來。

中國將首次開展月面的微波輻射探測,獲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佈特徵,研究月表年齡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佈和資源量。月球上已知礦物有100多種,其中5種是地球上所沒有的。尤其是氦3。它是一種安全、高效、清潔的新型核聚變燃料,可改變人類社會的能源結構,但在地球上十分罕見。每100噸氦3原料足可以解決全球一年的電力供應,而月球上的氦3儲量據估算有500萬噸,可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每克黃金價值11美元,而每克氦3是400美元。月球潛在礦產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利用前景,已成為各主要航天國家組織重返月球和開展月球探測的最主要動力。

我國的探月計劃被稱作為什麼工程

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務是實現環繞月球探測。嫦娥一號衞星於2007年10月24日發射,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實現中國自主研製的衞星進入月球軌道並獲得全月圖。

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軟着陸和自動巡視勘察。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1日發射,作為先導星,為二期工作進行了多項技術驗證,並開展了多項拓展試驗,目前已結束任務。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年12月2日發射,12月14日實現落月,開展了月面巡視勘察,獲得了大量工程和科學數據。嫦娥三號着陸器目前仍在工作,成為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造航天器。嫦娥四號任務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正組織論證,優化工程任務和科學探測目標。

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採樣返回,於2011年立項。2014年10月24日,我國實施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驗證返回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相關關鍵技術。11月1日,飛行器服務艙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順利着陸預定區域,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隨後服務艙繼續開展拓展試驗,先後完成了遠地點54萬公里、近地點600公里大橢圓軌道拓展試驗、環繞地月L2點探測、返回月球軌道進行嫦娥五號任務相關試驗。服務艙後續還將繼續開展拓展試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