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説的是誰

莊公。中國有句成語叫“多行不義必自斃”,據説這句話就出自於東周時期在新鄭一帶建立國家的鄭國國君鄭莊公之口。

西周春秋時期,周平王東遷洛陽之後,鄭武公遷都到虢鄶之間,為區別陝西的鄭國,又叫新鄭(今鄭州新鄭)。

多行不義必自斃説的是誰

他又在新鄭西北部(今鄭州滎陽)建立了京襄城,在制邑(今鄭州上街)設立關卡。鄭國漸漸強大起來。不久,鄭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一個兒子,因不是順生,而取名寤生,武姜很不喜歡這個兒子。過了幾年,武姜又生一子,取名叫叔段,武姜非常寵愛他。

隨着兩個兒子逐漸長大,武姜常常在鄭武公面前稱讚叔段能幹,要求立他為世子、可鄭武公認為寤生沒有過錯,仍然立寤生為世子。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意思是:“壞事幹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拼音】 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釋義】不義:違反正義的事。

斃:撲倒,倒下去。壞事幹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語法】複句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壞人【近義詞】作繭自縛、作法自斃、自食其果。【英文】Who is unjust is doomed to destruction.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gōng)叔段。莊公寤(wù)【通.啎wǔ】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wù)之。

愛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 qì )請於武公,公弗(fú)許。及莊公即(jí)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 )【通.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通 三】國之一,中五之一,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通避bì】害?”對曰:“姜氏何厭【通饜yàn 】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通毋】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舊讀gōng】。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

不言出奔,難之也。遂寘(通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

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wèi)之。”公曰:“爾有母遺,繄(yī)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在這裏讀yù】之故,且告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yì)。”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曰:‘孝子。

《鄭伯克段於鄢》一文中,“多行不義必自斃”説的是誰?

這説的是鄭莊公之弟共叔段,別看共叔段與鄭莊公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可共叔段無時無刻不惦記着哥哥的君位。在母親武姜的支持下,共叔段是越來越猖狂,最後鄭莊公根本沒有費什麼勁,他自己就把自己給作死了。

幼子共叔段鄭莊公是武姜的嫡長子,而且鄭莊公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機智與勇猛,按理説武姜能有這麼一個有出息的兒子,她應該非常歡喜才是。

可事實上武姜卻很討厭鄭莊公這個長子,只是因為她生鄭莊公之時,鄭莊公是腳先出來的難產兒,武姜差點丟了性命才生下鄭莊公。於是武姜怎麼看自己這個優秀的長子,就是喜歡不起來。後來武姜又生下幼子共叔段,幼子不僅聽話,而且也十分聰慧,於是武姜這個偏心的老母親,就想盡一切辦法,想讓小兒子繼承鄭國的君位。為了這事,她沒少在丈夫鄭武公的面前吹枕頭風。

好在鄭武公是個非常英明的君主,就是不同意廢長立幼。後來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就順利繼承鄭國。雖然武姜與共叔段很不甘心,但嫡長子繼承君位合法禮法,他們也無可奈何。

封地——太叔京邑要説武姜真是個太過偏心的母親,鄭莊公沒登基之前,她就成天打算將長子拉下君位,等到鄭莊公坐上君位,她也一刻沒有放棄擁護幼子登基的想法。首先她就要為幼子謀得一個好的封地,最初她看上的是制邑這個地方。這可是鄭國的軍事要地,要是分封共叔段去了這個地方,等於將鄭莊公的大門交給弟弟看管,那共叔段想什麼時候打入鄭國國都都行。

鄭莊公當然不會同意,於是跟武姜説,全國哪都可以,只有制邑不行。武姜可能也預測到鄭莊公不會同意,於是提出要太叔京邑。這個地方可是鄭國最大的城池,很顯然共叔段與武姜想到封地積累勢力,還是在惦記着鄭莊公的江山。

很多大臣紛紛勸誡鄭莊公要防範共叔段,而鄭莊公才會説出最經典的那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多行不義必自斃果不其然,共叔段不過就是個被武姜寵壞了的孩子,別看他拿到了鄭國最大的城池,可人家壓根不用心管理。成天還遙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坐上鄭國國君的位子。他管轄的封地,是混亂不堪。

毫無領導才幹與治理能力的共叔段,頻頻有手下背叛於他。而另一邊鄭莊公不動神色,對於共叔段的請求,幾乎是有求必應,共叔段沒有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覺得就是因為自己離君位越來越近,才會有變故。最主要的是,共叔段不但不反省,反而在封地更加胡作非為。後來共叔段以為自己的勢力已經足夠大,又有母親武姜在國都做內應,於是共叔段終於發動軍事政變,想要推翻哥哥,自己坐上鄭國國君之位。

可以想象一個沒有多少才能,只會倚仗母親向哥哥不斷要封地之主,他的陰謀叛變能有多大的勝算。鄭莊公原本就是一個明君,再加上多年實力積累,幾乎就沒費勁,就輕鬆平定共叔段的叛變。共叔段逃亡國外,而武姜也從此只得到兒子鄭莊公的一句“不到黃泉不相見”。

多行不義必自斃,指的是誰?

鄭武公 編輯本段讀音 多行不義必自斃 ( 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 編輯本段釋義 不義:違反正義的事.斃:死.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編輯本段出處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哪

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一句漢語詩詞、成語,讀音為duōxíngbúyìbìzìbì,釋義為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在句子中作賓語、分句。

典故:公元前744年,鄭武公死,其子鄭莊公繼位。莊公之母武姜鍾愛少子共叔段,逼迫鄭莊公封他於京,稱京城大叔。由於共叔段幹了一系列壞事,並且企圖篡位。

鄭國大臣祭仲向莊公建議除掉共叔段。鄭莊公説:多行不義必自斃。公元前722年,鄭莊公終於採取行動,趕跑共叔段,囚禁武姜,剷除了這股分裂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