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指一件事情順其自然,有自己的尺度就好,凡事不過於刻意安排,順其自然。

隨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隨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翻譯,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

五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隨心所欲不逾矩造句為人處世有法度(原創),隨心所欲不逾矩。

跑堂旁敲側擊或指桑罵槐,老頭不為所動,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廓然無我,只當耳旁風。《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讀書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學的國小,大學的通義。

古人治學講究“厚積薄發”,所以第一階段,重點在於“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看,要博覽;其次的階段就是要思考,論語中講“學而不思則罔”。看了那麼多東西,就會互相比較,和自己的經歷比較,就有所得,就外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終的成就要返璞歸真,也是大學中説的“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學習的最後是體悟自然的規律,順應於這個規律“隨心所欲不逾矩”。初能望文生義,死記硬背,可小成。

進能變通運用,能説會道,有一得。終能深入淺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隨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哪裏

1、“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指一件事情順其自然,有自己的尺度就好,凡事不過於刻意安排,順其自然。

2、“隨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隨心所欲不逾矩解釋及出處

1、隨心所欲不逾矩釋義: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指一件事情順其自然,有自己的尺度就好,凡事不過於刻意安排,順其自然。

2、隨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3、翻譯,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什麼意思?

意思是: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章的意思是: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擴展資料:《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温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隨心所欲而不愈距是什麼意思

“隨心所欲而不愈距”的意思是太隨心並不是很好,太所欲也並不妙.凡事適可而止,不可過量出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  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倫理;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賞析:在本章裏,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什麼意思

是孔子説的太隨心並不是很好,太所欲也並不妙.凡事適可而止,不可過量自由是一種境界,一種隨心所欲的境界.心有多寬,自由就有多大.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大家都遵守規矩的基礎上的,任何一個組織都是這樣.不要把個人的自由建立在組織中別人的不自由之上.如果是那樣,經過惡性循環,組織必然走向滅亡.組織的一個重大工作就是建立組織的規矩,讓組織中的人都相對自由的規矩,這裏的相對是説遵守規矩就自由的意思.小的來説,一個由開會參與者組成的臨時組織,最重要的規矩就是守時,不要遲到.一個人的遲到,耽誤的是組織中其他所有人的時間.如果是十個人的會議,一分鐘的遲到就變成了十分鐘的不自由;十分鐘的遲到就變成了一百分鐘的不自由.第一次一個人遲到,第二次可能就是兩個,後面越來越多,會議自然就開不成了,組織就解散.組織就需要建立規則,守時以及對不守時者的懲罰是第一位的.大的來説,一個國家建立法律就是在建立組織的規矩.每個人都遵守法律大家才會自由.要不然一個人的自由可能就是另一個人的生命.那樣的國家必然滅亡.無論是做事還是交友,我們往往會碰到一個怪圈.不做事或者做事做得太慢,往往會被人視為不夠進取;而如果做事做得太激進,要麼是讓人感覺火候未到,要麼是被人嫉妒,遭到槍打出頭鳥的命運.交友也是如此,如果太過一本正經,往往會讓人覺得你不好接近,如果太過親近,則又讓感覺你太隨意.有時的確很矛盾.近期又温習了孔老夫子的論語,終於找到了答案,人生的終極目標大概是“至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唯有如此方可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這樣的境界,大概可以識大局、識大體,中而不偏、遊刃有餘.根據我們孔老夫子的判斷,要達到這個境界,至少也要達到七旬的年齡,看來我的這種感覺也屬正常,畢竟是一介凡夫俗子.理論是弄清楚了,但問題並沒有解決,我們不能等到七十歲才去做事、交友,看來我們是不可避免要得罪人、做錯事了,這也許就是“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深刻內涵吧.話雖這麼講,但我們總還是希望儘量少犯錯、儘量少得罪人,孔老夫子真是偉大,他給我們得出了答案、“指明瞭方向”,那就是我們要努力做君子,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呢,他又進一步給出了一個標準,叫“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懼”,精闢、精闢.但凡我們做事出錯,要麼是不夠仁,私心太重;要麼是不夠智,做事漏洞百出而不自知;要麼是不敢勇,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