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不是院士

是。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雜交水稻是發現和轉化,而不是發明對農業不熟悉的朋友可能以為是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通過雜交讓農作物出現某些人類想要的新的性狀,是植物學家上百年前就發現的事實。著名的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就發生在19世紀,那時中國還是清朝同治年間。玉米和小麥的雜交育種技術也都在百年前就有了。 很自然的,人們會想到給同樣作為人類主糧的水稻也搞一下雜交,培育出更高產更優良的水稻品種來。袁隆平是怎麼開創出可行的雜交水稻技術的呢?這裏大概是有49%的幸運和51%的努力吧。當時,袁隆平以及同時代的其他水稻育種專家都在海南育種,大家都想攻克雜交水稻技術。1970年,袁隆平的學生李必湖和馮克珊在野外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成為了雜交水稻破局的關鍵實驗材料。從後世影響來看,這一發現的幸運程度堪比中了500萬次500萬元的彩票。這株水稻天然沒有花粉,也就不存在自花授粉的可能,這就給水稻雜交掃除了一個重要的障礙。有了這株野生稻,袁隆平提出的“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的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路線就獲得了關鍵的不育系材料,並用3年的時間帶領團隊開發和驗證了這一技術的可行性。1973年,袁隆平開創的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袁隆平這一貢獻的意義在於他提供了一種大家都能用的育種方法,而不是培育了某個具體的水稻品種。實際上,從1973年到現在,經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水稻品種從來沒有佔到過中國水稻種植面積10%以上的份額,但每一個雜交水稻品種都有着袁隆平不可磨滅的貢獻。説袁隆平讓中國人吃飽了飯,這是抹殺了其他育種專家的貢獻,但在中國水稻產量提高這件事情上,袁隆平的確發揮了關鍵性的重大作用。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

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不是院士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雜交水稻是發現和轉化,而不是發明對農業不熟悉的朋友可能以為是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通過雜交讓農作物出現某些人類想要的新的性狀,是植物學家上百年前就發現的事實。

著名的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就發生在19世紀,那時中國還是清朝同治年間。玉米和小麥的雜交育種技術也都在百年前就有了。 很自然的,人們會想到給同樣作為人類主糧的水稻也搞一下雜交,培育出更高產更優良的水稻品種來。

袁隆平是怎麼開創出可行的雜交水稻技術的呢?這裏大概是有49%的幸運和51%的努力吧。當時,袁隆平以及同時代的其他水稻育種專家都在海南育種,大家都想攻克雜交水稻技術。1970年,袁隆平的學生李必湖和馮克珊在野外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成為了雜交水稻破局的關鍵實驗材料。

從後世影響來看,這一發現的幸運程度堪比中了500萬次500萬元的彩票。這株水稻天然沒有花粉,也就不存在自花授粉的可能,這就給水稻雜交掃除了一個重要的障礙。有了這株野生稻,袁隆平提出的“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的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路線就獲得了關鍵的不育系材料,並用3年的時間帶領團隊開發和驗證了這一技術的可行性。

1973年,袁隆平開創的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袁隆平這一貢獻的意義在於他提供了一種大家都能用的育種方法,而不是培育了某個具體的水稻品種。實際上,從1973年到現在,經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水稻品種從來沒有佔到過中國水稻種植面積10%以上的份額,但每一個雜交水稻品種都有着袁隆平不可磨滅的貢獻。説袁隆平讓中國人吃飽了飯,這是抹殺了其他育種專家的貢獻,但在中國水稻產量提高這件事情上,袁隆平的確發揮了關鍵性的重大作用。

袁隆平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嗎?

不是。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對年滿80週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

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或在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有什麼區別:工程院院士的成長,主要靠重點理工科大學和大量的工程技術實踐成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或技術專家,以中科院院士為代表的高級科學人才,是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系統的、創造性成就的者。而以工程院院士為代表的高級技術人才,是在工程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的專家,兩者雖都是高級人才,但工作性質不同,成才的影響因素也可能不同。同時,科學院院士主攻方向是理論方面,理論方面需要鑑定與甄別,所以認定的機構要權威些,工程院院士主攻實踐方面,實踐方面出了成績,世人有目共睹,在鑑定與甄別方面就要省事些。

科學院主要以基礎科學貢獻為主,工程院偏向工程技術,二者的評選過程大同小異。

袁隆平是什麼院的院士?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的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

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與2021年5月22日逝世。袁隆平是曾任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為國家農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袁隆平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嗎

袁隆平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做的方向是把一項理論轉化成成果,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袁隆平發明的,並用於生產生活中,做到了規模化實踐而且很成功。

但雜交理論不是袁隆平發現的,溯源雜交和遺傳理論應該是孟德爾遺傳定律孟德爾遺傳定律。

所以袁隆平是工程院院士而沒有被評為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擴展資料: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條件:1、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對年滿80週歲的院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

3、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是什麼院的院士?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

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袁隆平院士的教學成果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袁隆平30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在境內外舉辦了50餘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學生有鄧華鳳研究員,黃培勁。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

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10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研究。

2003年,袁隆平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DNA轉基因進入水稻。

誰知道袁隆平是誰呀?

袁隆平(1930~),江西省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觀察,偶然發現了一株特殊的稻子:共有10餘穗,每穗有160~170粒。第二年,他適時將這獨特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分離變異現象十分嚴重,原有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面對這一結果,袁隆平馬上想到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理論,頓悟到:那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當時,雜交水稻研究是世界上公認的難題,並且全世界都流傳着“水稻是白花授粉作物,不良基因早已淘汰,既然自交不退化,那麼雜交就沒有優勢”的觀點。但袁隆平並沒有因這些固有的説法而退縮,他堅信雜交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從此,袁隆平開始了他的漫長的探索過程。

夏季驕陽似火,正是南方水稻的揚花季節。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踏爛泥,手拿放大鏡,像獵手搜尋獵物一樣,在安江農校農場的稻田裏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都無所收穫,兩手空空。

直到第14天,袁隆平才發現了第一株雄蕊退化的水稻不育株。在九個月時間裏,他前後檢查了14,000餘個稻穗,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並對它們的雜交第一代和第二代進行了研究,向世界吹響了“綠色革命”的號角。1975年,由袁隆平任技術總顧問的雜交水稻試驗田第一次獲得成功,為1976年在全國大面積試種推廣雜交水稻培育了大量的種子。

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38億畝,增產3600億公斤,並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三系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袁隆平沒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美國學者巴來伯格讚揚道:“袁隆平贏得了中國可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使人口增長率下降了。他在農業科學上的成就打敗了飢餓的威脅;是他領導着人們走向豐衣足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