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風俗有哪些

土家語;祭祖活動;原始宗教崇拜;食用包穀飯;風俗節慶。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彝語支,是藏緬語族內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

絕大多數人通漢語,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着土家語。

土家族風俗有哪些

沒有本民族文字,現時使用1984年創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儺堂戲: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着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擺手舞: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

茅古斯舞: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且傳統的毛古斯是不允許女性參與表演。

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

有的地方信道教。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牛王節: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辦牛王節歌會,搭起歌台,將牛頭像懸掛在歌台中央,以歌頌牛的功德。

嫁毛蟲節: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着:“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中柱上面,以為此舉可以驅除蟲害,四季平安。五月節:農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祭祀鬼神。趕年節: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

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舍巴節:“舍巴日”,土家語,又稱“舍巴巴”,“舍巴”擺手之意,“日”,動詞,“做”之意。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

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始於遠古,繁盛於明清時期。女兒會:又名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説愛的一種場所,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

六月六: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調年會:“調年”是土家族的春節,它要先漢族的春節一天。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生活廣義上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為、學習、工作、休閒、社交、娛樂等。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因此也擁有着它獨特的風俗習慣,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土家族的風俗吧!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1 1、語言文字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彝語支,是藏緬語族內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

絕大多數人通漢語,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着土家語。

沒有本民族文字,現時使用1984年創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2、歌舞文化 a、儺堂戲: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着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 b、擺手舞: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

c、茅古斯舞: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且傳統的毛古斯是不允許女性參與表演。

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 3、宗教信仰 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

有的地方信道教。 4、飲食習慣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 5、風俗節慶 a、牛王節: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辦牛王節歌會,搭起歌台,將牛頭像懸掛在歌台中央,以歌頌牛的功德。

b、嫁毛蟲節: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着:“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中柱上面,以為此舉可以驅除蟲害,四季平安。 c、五月節:農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祭祀鬼神。 d、趕年節: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

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 e、舍巴節:“舍巴日”,土家語,又稱“舍巴巴”,“舍巴”擺手之意,“日”,動詞,“做”之意。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

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始於遠古,繁盛於明清時期。 f、女兒會:又名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説愛的一種場所,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

g、六月六: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 h、調年會:“調年”是土家族的春節,它要先漢族的春節一天。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2 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土家族的幾個節日。第一個是過春節,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

“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

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 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牀。飯後,全家出門遊玩。

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

第二個是趕年,“趕年”,或曰“提前過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動最豐富,民族特色最濃厚的一個節日。漢族過年,是臘月三十。土家族過年比漢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臘月大,為29天;月小,為28天。 若家裏有亡人。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風俗習慣:1、飲食習俗元代以前,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食物結構相對單一,以肉類、乳品為主,還食用青稞炒麪。元明以後,土族逐漸轉向農業經濟,飲食則以青稞、小麥、薯類為主。

2、服飾習俗傳統的男子服裝,頭戴織錦鑲邊的氈帽,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着寬邊的長袍,腰繫繡花帶,腳穿白布襪和雲紋繡花布鞋。

3、婚禮習俗據民和土族民間傳説,古時候土族姑娘不出嫁,男子從妻居,以後演變為男娶女嫁。民和土族的道拉先娶兒來後嫁女,娶兒嫁女滿堂紅,就指的是這種情況,但這在其它土族地區沒有反映。擴展資料:土族節日:1、春節春節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節日前從臘月二十三送灶神就開始準備,打掃房屋、縫製新衣、殺豬宰羊、烙、炸蒸饃等。春節一般要過十多天,除夕那天,把院落房屋打掃一遍,貼上錢馬、春聯、年畫,然後吃年飯。

2、端午節五月初五那天,人們喝雄黃酒{青稞酒中放雄黃},吃涼粉、涼麪。男女老少都要穿節日盛裝,系“鎖兒”(用彩色絲線系在脖子、手腕和腳腕),兒童還佩帶香包。3、中秋節中秋節提前一兩天做大月餅,月餅表面上要用面做上各種圖案,月餅以大而美觀為佳,做的月餅一定要給親朋好友贈送。

中秋節晚上要在院中間擺上方桌,獻上月餅和瓜果,點上青油燈,煨桑,迎接月亮出來。

土家族的民風民俗

1,節日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七年級“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2,婚戀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牀”。

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擴展資料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着土家語。

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主要從事農業。

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土家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七年級“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在眾多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

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户户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擴展資料:族稱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

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宋代以後,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 。改土歸流後,隨着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

“土家”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後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

土家族習俗

擺手舞、舍巴歌、山歌、打溜子、毛古斯。土家族的婚嫁習俗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婚嫁前奏曲,第二則是婚禮進行時。

拜早茶也是婚禮的重要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俗。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土家族過年時年事活動持續時間久,內容豐富多彩。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作準備。過年之前置辦年貨、殺年豬、打粑粑、做團饊、殺年豬、推豆腐等。大部分土家族稱六月六為“曬龍袍”,相傳這一天是土司王覃垕遇難之日,因此家家户户都要把新衣服、好衣服拿出來曬,以紀念土王,保子孫後代昌盛興旺。

有的地方則以六月六為“吃新節”,家家都用包穀煮酒行祭,殺牛敬神,還有一些地方在這天會殺兩頭豬,到神壇敬彭公爵主。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宋代以後,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改土歸流後,隨着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

土家族過年有什麼風俗習慣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有殺年豬、打粑粑、推豆腐、吃團年飯、送亮、掃塵、守歲搶年、拜年等。1、殺年豬是漢族的傳統年俗。

平時殺豬家裏人一時半會吃不完,一般都是賣了換錢花。

唯獨過年(春節)是個例外,進了臘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為過年包餃子、做菜準備肉料,民間謂之“殺年豬”。2、打粑粑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粑粑製成之後,五個一疊放在案板上冷卻,乾冷後在家中一干淨的器具裏放上七、八天,然後再用山泉水浸泡,隔個十天半月換一次水。3、推豆腐在過年前一天,土家人會將這些豆腐用油炸成或三角形、或小長方形、或小正方形、或立方體的各種形狀的油豆腐,這樣炸成的油豆腐香味無比。

4、吃團年飯土家族人過年,講的是閤家團圓的歡樂,過年之前,遠離千里之外的親人也要趕回家來,全家老少團聚同桌吃飯,這叫吃團年飯。團年飯是土家族人過年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儀程。5、送亮即送燈。

團年飯吃好後,還得去給已逝的祖輩一一上墳,土家人謂之“送亮”。6、掃塵在土家族地區,每逢臘月三十(月小則為二十九)來臨,家家户户都要在屋前屋後屋裏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