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寫的是什麼內容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

此書以“道家學説”為主幹,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説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説於一爐。

呂氏春秋寫的是什麼內容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重視天人之學,以“十二月紀”為綱組織全書,實際上已將傳統的“月令”內容系統地納入了經學的體系,並在相當程度上擴大了經學的範疇。

這點相對於漢人的經學而言是超前的,在中國文化史上還是首次。《呂氏春秋》確帶有很強的文化史的性質,與一般的諸子書有所不同。其中的專篇,特別是“十二月紀”和有關音樂史、軍事理論及農學文獻的部分,都是大別於他書的文化史料,其價值歷來為學者所重;而書中全部論述所包含的大量現實材料,廣泛涉及春秋戰國時代人文歷史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或為本書所獨有,或可與他書互參,在今也都有着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衞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説,“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於是飲鴆自盡。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衞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把見解和心得,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

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秦國首都咸陽城門上,併發出佈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合黃金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