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伐夷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夷:舊指外族或外國。指在軍事上利用對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沖突,削弱力量。

以夷伐夷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以夷伐夷

成語發音:yǐ yí fá yí

成語解釋:夷:舊指外族或外國。指在軍事上利用對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沖突,削弱力量。

成語出處: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定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以夷制夷 查看更多以夷伐夷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章帝章和二年》:“北虜分爭,以夷伐夷,國家之利。”



以夷伐夷

以夷伐夷

又稱以夷攻夷,以夷制夷,以敵攻敵。一種政治謀略方法。語源於《後漢書·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意即:議論的人都認為,羌和胡相互攻伐,對國家有好處,夷人攻打夷人,不應禁止或袒護一方。指在政治、軍事鬥爭上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彼此攻伐,以相互削弱。這是歷史上的統治階級常用的一種方法。在對少數民族上這並不算很高明的謀略。三國時期諸葛亮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方針要比這種方法好一些。而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提出“修建一座廟,勝練十萬兵”的思想更為高明。

以夷治夷什麼意思?

以夷治夷意思是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沖突,削減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發音 yǐ yí zhì yí

解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沖突,削減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出處 《明史·張祐傳》:“以夷治夷,可不煩兵而下。”

近義詞

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以夷伐夷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藉助外界力量成語結構:偏正式

“以夷制夷”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傳統政治術語中,“以夷制夷”是一個涵義十分豐富的概念,其表現形式及相應的政策、措施,也是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作為中國曆代治邊思想的一個主要內容,其核心無非是通過邊疆少數民族來治理少數民族,從而解決邊疆問題。

以夷制夷的意思 以夷制夷怎麼理解

1、以夷制夷釋義:意思是利用外族和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其力量。

2、以夷制夷的拼音:[yǐ yí zhì yí]。

3、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4、例句: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兩漢時期的發展便是符合規律之事。

5、近義詞:以夷治夷、借刀殺人、以夷伐夷。

以夷制夷的意思是什麼?

【拼音】 yǐ yí zhì yí

【解釋】 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其力量。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例子】 我還記得,當去年中國有許多人,一味哭訴國聯的時候,日本的報紙上往往加以譏笑,説這是中國祖傳的 以夷制夷 的老手段。

魯迅《偽自由書· 以夷制夷 》

【近義詞】 以夷治夷 , 以夷伐夷

【相關】百度“以夷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