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玉毀櫝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龜甲和寶玉在匣中被毀壞。比喻輔佐之臣失職而使國運毀敗。

龜玉毀櫝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龜玉毀櫝

成語發音:guī yù huǐ dú

成語解釋:龜甲和寶玉在匣中被毀壞。比喻輔佐之臣失職而使國運毀敗。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成語繁體:龜玉毀櫝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比喻輔佐之臣失職而使國運毀敗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且授任分憂,叨榮冒寵,龜玉毀櫝,誰之咎歟!”



"虎兕出於柙 龜玉毀於櫝中 孰之過"什麼意思?

"虎兕出於柙 龜玉毀於櫝中 孰之過"意思是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裏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1、出處

出處是春秋孔子《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

2、原文節選

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是誰之過與(yú)?”

3、翻譯

孔子説:“冉有!周任有句話説:‘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裏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春秋末年,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爭也日趨激烈。魯大夫季孫、孟孫、叔孫曾“三分公室。而後季孫氏權勢日益增大。魯哀公時,季康子為擴大勢力,急欲吞併顓臾,從而謀求奪取魯國政權。

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況通報孔子,孔子即反對季氏伐顓同時對冉求子路進行批評教育。《季氏將伐顓臾》此文即是記錄了這一對話。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季氏將伐顓臾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這句話怎麼讀?

hǔ sì chū yú xiá。     

虎兕出於柙。 

guī yù huǐ yú dú zhōng。

龜玉毀於櫝中。

作品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

【作者】孔子及弟子 【朝代】先秦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説:“季孫氏準備對顓臾採取軍事行動。”

孔子説:“冉有!我恐怕該責備你了。那顓臾,從前先王把他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冉有説:“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孔子説:“冉有!周任有句話説:‘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裏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説:“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費城,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

孔子説:“冉有!君子厭惡那種不説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藉口來搪塞態度的人。我聽説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們不怕財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民眾不多而怕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在境內策劃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春秋末年,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爭也日趨激烈。魯大夫季孫、孟孫、叔孫曾“三分公室。而後季孫氏權勢日益增大。魯哀公時,季康子為擴大勢力,急欲吞併顓臾,從而謀求奪取魯國政權。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況通報孔子,孔子即反對季氏伐顓同時對冉求子路進行批評教育。《季氏將伐顓臾》此文即是記錄了這一對話。

作品鑑賞

此文開篇直奔主題,季氏將要對顓臾發起進攻,冉有、季路來見孔子,説:“季氏將要對顓臾展開軍事行動。”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顯,孔子反對季氏侵略顓臾,理由充分,態度也很堅決。聽到孔子的質問,冉有不得不為自己進行辯護,他説:“是季康子想要發兵,作為家臣,我們也不希望他這樣做。”

冉有急於為自己開脱,於是把一切責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沒有就此作罷,繼續説“冉有啊,古時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話:‘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任職,不能勝任的便不要擔任。’站不穩卻不扶着,要跌倒了卻不攙着,那麼扶着瞎子走路的人還有什麼用處呢?

況且,你的話不正確。老虎和獨角犀從籠子裏出來了,龜板和玉器在盒子裏被毀壞了,這又是誰的責任呢?”孔子引經據典,以兩個問句的句式對弟子發出請問,以比擬的修辭方式責備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兩位弟子沒有輔佐好季氏,就是嚴重的失職。

在孔子的責問之下,冉有開始為季康子侵略顓史尋找合適的理由,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嚴厲斥責道了冉有,孔子明確知道,季氏想要對顓臾動武,一定會為自己找一個藉口,但他不會被這樣的藉口矇蔽。

揭穿了季氏討伐顓臾的真相,孔子沒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開始論述正確的治國之道,藉此來反襯季氏的無道。一席話道盡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彰顯了他所主張的禮義制度。

孔子最後又將話鋒轉向兩位弟子,此話意在提醒季氏不要貿然行動,否則將會引起魯哀公的猜疑,進而引發內亂。聯繫魯國當時的政治形勢,可知孔子的一番駁斥和規誡具有現實意義。當年,季氏權傾朝野,是魯國政權的實際掌控者,魯國國君哀公心有不滿,意欲收回季氏的封地以削弱他的權力季氏之所以想要攻佔顓臾,是為了先下手為強,他擔心哀公會聯合顓臾一起討伐自己。

這樣看來,孔子對魯國的政治形勢有着冷靜的體察,對季氏的盤算也心知肚明。孔子反對季氏發兵,是為了不使季氏與哀公的矛盾公開化、激化,進而造成國家的內戰。孔子批評兩位弟子,也是希望他們要以國家的大局為重這篇文章記述了師生之間的一場辯論,篇幅雖然簡短,卻形象地寫出了孔子的義正詞嚴和冉有等人的理屈詞窮。對於如何通過對話塑造人物這一文學技巧,這篇文章具有示範意義,是後學者可以學習、模仿的典範之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季氏將伐顓臾

根據<論語>中的成語或熟語添空!急!!!!

字斟句酌 斟、酌:反覆考慮。指寫文章或説話時慎重細緻,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眾星環極〖解釋〗比喻眾物圍繞一物或眾人擁戴一人。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志士仁人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直道而行 比喻辦事公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知過能改〖解釋〗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夠改正。

擇善而從 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造次顛沛 流離失所,生活困頓。

允執其中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悦近來遠 使近者悦服,遠者來歸。

怨天尤人 怨:怨恨;天:命運;尤:責怪,歸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

怨天憂人 怨:怨恨;天:命運;憂:責怪。怨恨天命,責怪別人。形容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一味歸咎客觀,埋怨別人。

欲速則不達 速:快;達:達到。指過於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速反遲〖解釋〗速:快;遲:慢。指過於性急圖快,反而不能很快達到目的。

欲速不達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罷不能 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玉毀櫝中 比喻因主管人員失職而造成重大損失。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有勇知方 有勇氣且知道義。

有頭有尾 有開頭,有結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

有始有終 有開頭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不半途而廢。

有教無類 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有過之無不及 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沒有趕不上的。

用行舍藏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用舍行藏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勇者不懼 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隱居求志 隱居不仕,以實現自己的志願。

飲水曲肱 形容清心寡慾、安貧樂道的生活。

因材施教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以紫亂朱 比喻將奸佞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君子。

以直報怨 以公道對待有怨恨的人。

以文會友 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

以身作則 則:準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以德報怨 〖解釋〗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衣馬輕肥〖解釋〗穿着輕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馬駕的車。形容生活的豪華。

一隅三反 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一以貫之 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 蔽:掩覆,引申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句話説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説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氣息;尚:還。還有一口氣。指生命的最後階段。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仍舊貫 一:都,全;仍:因襲,依照;貫:習慣的辦法。執照老規矩辦事,沒有絲毫改變。

仰之彌高 愈仰望愈覺得其崇高。表示極其敬仰之意。

洋洋盈耳〖解釋〗洋洋:眾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悦耳動聽。

言而有信 説話靠得住,有信用。

言不及義 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説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言必有中 中:正對上。指一説話就能説到點子上。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説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循循善誘 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於;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循序漸進 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血氣方剛 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學而不厭 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秀而不實 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實際並無成就。

朽木糞土 朽木:爛木頭;糞土:髒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朽木糞牆 朽壞的木頭,污穢的土牆。比喻沒有培養前途的人。

朽木不雕 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上進,無法成材。

行不由徑 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

興滅繼絕 使滅絕的重新振興起來,延續下去。

興觀羣怨〖解釋〗興:聯想;觀:觀察;羣:合羣;怨:怨恨。古人認為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後泛指詩的社會功能。

心有餘而力不足 心裏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夠。

小德出入〖解釋〗小德:小節;出入:偏離標準。指不必嚴格要求的一些小節。

小大由之 指用途可大可小。

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賢賢易色 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後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先難後獲 難:艱難,勞苦;獲:收穫。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穫。比喻不坐享其成。

下愚不移〖解釋〗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下學上達 指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

五穀不分 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脱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無所用心 用心:動腦筋。指不動腦筋,什麼事情都不關心。

無所措手足 手腳沒有地方放。形容沒有辦法,不知如何是好。

無所不至 至:到。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麼壞事都做絕了。

無可無不可 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無可非議 非議:責備,批評。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表示做得妥當。

無動於中 心裏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聞一知十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

聞一知二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

文質彬彬 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温良恭儉讓 原意為温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温和而缺乏鬥爭性。

温故知新 温:温習;故:舊的。温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危言危行 危:正直。説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望而生畏 畏:恐懼,害怕。看見了就害怕。

通力合作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齊出力。

聽其言而觀其行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天理昭昭〖解釋〗昭昭:明顯。舊稱天能主持公道,善惡報應分明。

歲寒知松柏 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歲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操的人。

歲不我與 年歲是不等人的。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松柏後凋 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艱險的環境中奮鬥到最後。

駟不及舌 一句話説出口,駟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説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形容舊時知識分子脱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四體不勤 四肢不勞動,形容脱離勞動。

四海之內皆兄弟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解釋〗指萬事皆由天命註定。

死而後已 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司馬牛之歎〖解釋〗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歎。

順理成章 順:依順;理:條理;章:章法。指寫文章或做事情順着條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種情況自然產生某種結果。

述而不作 述:闡述前人學説;作:創作。指只敍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説,自己不創作。

手足無措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逝者如斯 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適可而止 適可:恰好可以。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要過頭。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詩禮之訓 子女遵承父親的教誨。

生榮死衰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讚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生榮死哀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讚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升堂入室 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的成就。

慎終追遠 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捨己為人 捨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殺雞焉用牛刀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氣力。

色仁行違 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

色厲內荏 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三思而行 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

任重道遠 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羣起而攻之 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犬馬之養 供養父母的謙辭。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輕裘肥馬 穿着輕暖的皮襖,騎着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千方百計 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

杞宋無徵 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

片言折獄 片言:極少的幾句話;折獄:判決訴訟案件。原意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判決訟事。後指能用幾句話就斷定雙方爭論的是非。

披髮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髮,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匏瓜空懸 孔子比喻自己無法像匏瓜那樣系懸着而不讓人食用,應該出仕為官,有所作為。後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卻不為世所用。

涅而不緇 涅:礦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緇: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念念不忘 念念:時刻思念着。形容牢記於心,時刻不忘。

年富力強 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

能近取譬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着想。

訥言敏行 訥言:説話謹慎;敏:敏捷。指説話謹慎,辦事敏捷。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磨了以後不變薄,染了以後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鳴鼓而攻 比喻宣佈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

明鼓而攻之 宣佈罪狀,遣責或聲討。

名正言順 指名分正當,説話順理成章。後多指説話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名不正,言不順 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敏於事,慎於言〖解釋〗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説話謹慎。

苗而不秀 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開花結果。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門牆桃李 門牆: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後進者或學生。稱他人的學生。

陋巷簞瓢 陋:簡陋,窄小;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住在陋巷裏,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極為窮苦。

六尺之孤 指沒有成年的孤兒。

臨危致命 在遇到危難時肯豁出性命。

臨危授命 面對危急時勇於獻出生命

臨事而懼 臨:遭遇,碰到;懼:或懼。遇事謹慎戒懼。

瞭如指掌 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一樣。

立人達人 立:建樹,成就;達:發達,顯貴。舊指幫助人建立功業,提高地拉。

理屈詞窮 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説。

樂在其中 喜歡做某事,並在其中獲得樂趣。

樂以忘憂 由於快樂而忘記了憂愁。

樂而不淫 快樂而不放蕩

老而不死是為賊 責罵老而無德行者的話。

來者可追 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空空如也 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克己復禮 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侃侃而言 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説話。

侃侃諤諤 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諤諤:説話正直。説話正直,理直氣壯。

開柙出虎 柙:關猛獸的木籠。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後多比喻放縱壞人。

舉直措枉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奸邪。

舉一反三 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舉枉措直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措:罷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

鞠躬屏氣 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一副恭謹畏葸的樣子

居下訕上〖解釋〗指屬員背地裏譏笑上級。

敬而遠之 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已經好了還要求更加好

浸潤之譖 指中傷他人的讒言逐漸發生作用

近悦遠來 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

盡美盡善〖解釋〗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盡善盡美”。

節用愛民 節省開支,愛護百姓。

降志辱身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見義勇為 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見賢思齊 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見危授命 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

見利思義 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簡在帝心〖解釋〗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既往不咎 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既來之,則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必來。

季孟之間 這裏指春秋時魯國三家大貴族中勢力最大的季氏和勢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兩者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計過自訟 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禍起蕭牆 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髮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惠而不費 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誨人不倦 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患得患失 患:憂患。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懷寶迷邦 懷寶:具有才德;迷邦:讓國家迷亂。舊指有才德而不出來為國家效力。

後生可畏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紅紫亂朱 古以朱為正色,紫為雜色。紅紫亂朱指雜色混亂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和顏悦色 顏:面容;悦:愉快;色:臉色。臉色和靄喜悦。形容和善可親。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

好色之徒 喜歡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過猶不及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龜玉毀櫝 龜甲和寶玉在匣中被毀壞。比喻輔佐之臣失職而使國運毀敗。

觀過知仁 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瞭解他的為人。

怪力亂神 指關於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故舊不棄 故舊:舊交,舊部下;棄:拋棄。不輕易拋棄老朋友、老部下。

關於“盒”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關於“盒”的四字成語:買櫝還珠

買櫝還珠[ mǎi dú huán zhū ]

釋義:比喻取捨不當,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櫝(dú):木匣子。

出處:《韓非子·外儲説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白話釋義:有個楚國人把珍珠裝在木匣子裏,到鄭國去賣。有個鄭國人認為匣子漂亮,就買下木匣,把珍珠退給了賣主。

盒拼音:hé,注音:ㄏㄜˊ,部首:皿部,部外筆畫:6畫,總筆畫:11畫,五筆:WGKL

倉頡:ORBT,鄭碼:ODJL,四角:80102,結構:上下,電碼:4139,區位:2648

統一碼:76D2,筆順:ノ丶一丨フ一丨フ丨丨一

釋義:底蓋相合的盛東西的器物:~子。果~兒。~帶(盒式磁帶的簡稱)。~飯。

擴展資料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飯盒[fàn hé]

用來裝飯菜的盒子,用鋁、不鏽鋼等製成。

2.攢盒[cuán hé]

一種分層或分格可裝多種食品的盒子。

3.閘盒[zhá hé]

電路中裝有保險絲的小盒。

4.提盒[tí hé]

有提樑的盒子,多為兩層或三層,形狀不一,用竹、木、金屬、塑料等製成,多用來裝飯菜、糕點等。

5.抬盒[tái hé]

舊時贈送禮品用的大木盒,多為兩層或三層,由兩人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