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八個標準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心理健康的八個標準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心理健康標準: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注意: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諮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髮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

大學生心理健康筆記第一章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協調,能適應社會。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可歸納為以下八個方面:智力正常;接納他人,適應環境;認識自我、悦納自我;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行為與社會角色相一致;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能力。正確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要注意整體的協調性、標準的相對性和標準的發展性。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主要有健全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及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劃分為以下3個等級。1.一般常態心理。2.輕度失調心理。3.嚴重病態心理。

簡述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哪些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總和,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發展水平要符合實際年齡的智力水平。

二、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兒童青少年經常保持輕鬆、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於發揮自身的內在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標誌着心理健康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既使突然發生意外變化或身處惡劣環境中,也能較快地順應環境並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獨生子女由於早期社會化的嬌生慣養,形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係,往往導致適應性障礙。

四、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與同齡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夥伴關係。

如果早期社會交往被剝奪,家庭不和睦、接受較多消極影響,易形成孤僻、敵意、敏感、過度警覺、自我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羣的不良個性,而導致人際關係的不協調。

五、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表現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並具有一定應變、應對能力。

六、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具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並形成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心理、行為模式。如果心理、行為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段特徵,可能存在心理髮育問題。表現為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動自控能力強的兒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難集中,缺乏專注性,其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低,往往導致學習困難。

八、健全的個性特徵

個性(人格)是每一個人獨有的心理特徵及特有的行為模式,具有相對的傾向性和穩定性。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和後天環境的長期影響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徵的總和。自幼培養兒童青少年客觀而積極的自我意識,能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使其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形成良好、健全的個性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保證。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對自我的客觀評價,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如果自我評價過高、自命不凡,會因盲目自信導致意外失敗而沮喪,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若自我評價過低,會產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氣不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失去機遇而一事無成。恰當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心理耐受力

對突發的強烈精神刺激或長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對壓力、失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為心理耐受力。因為兒童青少年正處於心理髮育和個性形成時期,其可塑性強,應及早培養他們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敗、挫折的堅強意志力,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擁有健康的心態?

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有智力正常、情緒協調、情緒穩定、主動地適應環境等方面。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擁有健康的心態呢?有如下方法:

一、應對壓力的能力。

壓力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並會以不同方式影響我們,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健康。只有在它讓你感覺不舒服或痛苦時才會成為問題。平衡的生活方式能幫助你更好的應對壓力。如果感覺難以平靜,嘗試深呼吸,瑜伽或冥想,這些活動或許對你有幫助。

二、休息與調整

確保充足睡眠。

定時上牀睡覺,並養成睡眠的好習慣。睡眠能修復心理和身體。然而,如果在醒來後總是匆匆忙忙,仍然會讓你有疲憊感。因此,在白天拿出一些時間放鬆和調整很重要。

三、人際交往

與周圍能支持和豐富你人生的人建立並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個人關係的質量對幸福感有很大影響。拿出時間並付出努力建立強大的人際關係能帶給你許多好處。

四、拿出時間享受生活

給活動,興趣愛好和喜歡的事情留出時間。玩填字遊戲,到附近的公園散步,讀一本書,縫一牀被子,給孩子畫一幅畫,與寵物玩耍,這些都能給你帶來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照顧好自己

適當運動並吃好,這能幫助你保持身體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緊密相關,身體好也會讓心理感覺好。不一定去健身房鍛鍊,做園藝,打掃房間,跳舞和徒步都是很好的健身運動。身體鍛鍊結合均衡飲食能滋養身心,讓你從裏到外都保持良好感覺。

六、挑戰自我。

學習新技能或挑戰一個目標。如制定健身目標或學習烹飪等。在實現目標,掌握新技能,獲得自信和成就感的同時,學會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導讀: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哪些?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那麼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到底有哪些呢?我現在就來告訴大家: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到底有哪些?請知曉。

一、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1、家長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還應當重視心理健康。以下8個方面是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

(1)智能發育正常,智力商數在70以上。

(2)孩子的性格活潑開朗,能自然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不掩飾內心的喜、怒、哀、樂。

(3)對生活充滿信心,情緒的穩定性好,心境經常處於歡樂愉快的狀態。

(4)孩子求知慾強,喜歡觀察事物,探索周圍環境,思想敏捷。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做一件事。

(5)遇到困難和挫折不退縮,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受到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緒,都能很快釋放,不抑鬱於心裏。

(6)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瞭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有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

(7)與人交際真誠,和諧相處,團結友愛,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尊重別人,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

(8)適應紀律約束,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正確對待現實,適應環境,接受新事物。

2、同樣,兒童不健康心理也會表現在行為、學習情況、精神等各個方面,主要包括:

(1)行為障礙

退縮行為:其典型表現有膽怯、畏懼、孤獨等,會嚴重影響他的學習和社交能力;兒童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攏頭髮等;兒童多動症: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和動作過多影響學習;兒童的反社會行為:有這類行為的兒童,均稱為問題兒童,除那些明顯的違法行為外,還包括粗暴、不尊重別人、不服從教導、不遵守紀律、表現攻擊性或反抗性行為。

(2)學習困難

除智力落後、兒童多動症、軀體疾病等原因外,還有一個令兒童學習困難的常見原因,即特定心理能力發育障礙,這種孩子智力正常,但某方面的功能缺乏,如閲讀困難、缺少“數”的概念、語言感受或表達困難等,這是一種病態,應儘早作心理治療和特殊訓練。

(3)兒童神經症

患兒有焦慮、恐怖、強迫、睡眠不良等神經症的表現,或有某一查不出原因,卻又久治不愈的軀體症狀,如心悸、頭痛、腹痛等。一般來説,兒童神經症預後良好,但如症狀持續存在,則必然導致學習障礙和適應困難。

(4)嬰兒孤獨症

主要表現為極度孤獨,言語社交能力差,對無生命的物體或動物特別依戀,而對親人則特別的冷淡,以及強迫地堅持對環境、日常慣例和行動的同一格式,不允許變更等,如不早期發現予以積極治療,預後極差。

(5)兒童精神病

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表現為性情改變、經常發呆或由活潑變得呆板沉默、學習成績下降等,逐漸出現奇特行為或言語。

3、在培養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過程中,關鍵在父母。

在臨牀病例中,大部分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都在父母身上,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父母關係不好總吵架、父母脾氣暴躁等家庭的孩子,心理問題最多。也就是説,孩子的心理活動和變化是在家庭氛圍、父母的各種行為和想法等各方面的影響下形成的,尤其是學齡期前的孩子。

因此,提高父母文化水平,營造家庭和睦氣氛,保持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加強對孩子的教育等,是預防兒童心理行為障礙的重要前提。井麗娟建議,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保持心理衞生,具體應從以下幾點入手:父母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能客觀地觀察、分析和處理事情,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控制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一個人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出發,有規律地生活,避免持續的精神緊張和腦力的過度疲勞,提倡積極的休息,注意勞逸結合,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鼓勵孩子廣交良師益友,積極參加社交活動。

二、兒童心理健康的好處

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忙於賺錢養家,而疏於對孩子心理的安慰。社會問題都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有關聯。人不是機器,小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愛也不是用金錢物質衡量。孩子要想健康不僅身體要健康,心理健康同樣不能忽視,父母應多給予孩子心理教育,最好是從小做起。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更離不開親情。親情是最天然的和諧劑、營養素和定心丸。嬰幼兒長久地處在自己熟知的母親身邊,就能避免產生害怕的情緒,繼而避免出現易哭鬧等情緒障礙。孩子自出生後,就不斷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刺激,形成條件反射,這標誌着其心理活動的萌芽和發展。母親應多給孩子必要的愛撫和情感依託,這對嬰幼兒心理髮育有很大幫助。

從在媽媽肚子裏開始,孩子的心理就開始發育,許多家長都認為未滿週歲的嬰幼兒什麼都不懂,給他吃飽睡好就足夠了。週歲前是孩子成長的輝煌期,同時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養護不當,很容易使孩子將來在性格、心理上出現問題。為培養嬰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家長在護理期間多逗孩子,説説話,唱唱兒歌,傳達自己輕鬆愉快的心情,既能增進孩子聽力,又可培養其樂觀情緒。

家長要促使孩子逐步適應環境和外界刺激,家庭氣氛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一些影響。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剛出生時,和成人離家一樣有戀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時期內延續子宮時代的環境和習慣,如抱孩子時將他的頭擱在媽媽心臟處,讓他能聽到媽媽熟悉的心跳。為了鍛鍊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還可以幫他做些輕柔的運動,緩解肌肉緊張,如抬頭、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當然,這些訓練應逐步加強,而不是給予“突襲”。

另外,家長及時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一位母親説,在她的孩子6個月左右時,她每天都定時翻看色彩鮮豔的兒童讀物,在她講述書中內容時,孩了聽得很專注。有一次,她翻書略作停頓,孩子竟表現出煩躁、欲哭等情緒,直到她重新開始翻閲,孩子才安定下來,結果這個孩子長大後不僅愛看書,學習也頗自覺。這説明孩子小時候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方式有着很大的影響。

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不可盲目樂觀,心理養護的成功並不意味着從此高枕無憂。心理養護得當的嬰幼兒一般不認生,也不愛無故哭鬧,並能很快適應陌生環境,表現活潑機靈。不過,家長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負面效應而對孩子過分溺愛,因為溺愛常常是導致“問題孩子”出現的重要原因。

母愛能促進嬰幼兒健康地生長,給孩子講故事,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家長不要認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嬰幼兒的心理養護。“望子成龍”的巨大工程,在“龍”出世的那一刻,就該破土動工了。為了避免孩子因環境的突然改變而產生心理不適應,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邊工作,能補出遠門打工、工作最好不過了。

總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忽視,父母應多給予孩子心理教育,最好是從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