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屋渠渠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夏屋:高大的房子;渠渠:高大深廣的樣子。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廣

夏屋渠渠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夏屋渠渠

成語發音:xià wū qú qú

成語解釋:夏屋:高大的房子;渠渠:高大深廣的樣子。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廣

成語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時年三十六,腴田連阡,夏屋渠渠矣。”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夏字開頭的成語

【夏蟲不可言冰】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夏蟲不可語冰】語:談論。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夏蟲不可語寒】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寒冷。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夏蟲不可以語冰】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夏蟲疑冰】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

【夏蟲語冰】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

【夏蟲朝菌】意為夏蟲活不到冬天,菌類朝生暮死。比喻極短的生命。

【夏鼎商彝】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夏爐冬扇】夏天生火爐,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當時的需要,費了力氣而得不到好處。

【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熱的太陽那樣使人可怕。比喻為人嚴厲,令人畏懼。

【夏五郭公】《春秋》一書中,“夏五”後缺“月”字,“郭公”下未記事。比喻文字脱漏。

【夏屋渠渠】夏:通“廈”;渠渠:高大的樣子。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廣。

【夏雨雨人】雨:前一個“雨”,名詞,雨水;後一個“雨”,動詞,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時給人幫助和教育

夏什麼成語

夏鼎商彝、夏蟲朝菌、夏蟲語冰、夏蟲疑冰、夏雨雨人、夏爐冬扇、夏五郭公、夏日可畏、夏屋渠渠。

成語解釋:

(1)夏鼎商彝: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2)夏蟲朝菌:意為夏蟲活不到冬天,菌類朝生暮死。比喻極短的生命。

(3)夏蟲語冰: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4)夏蟲疑冰: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

(5)夏雨雨人:雨:前一個“雨”,名詞,雨水;後一個“雨”,動詞,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時給人幫助和教育。

(6)夏爐冬扇:夏天生火爐,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當時的需要,費了力氣而得不到好處。

(7)夏五郭公:《春秋》一書中,“夏五”後缺“月”字,“郭公”下未記事。比喻文字脱漏。

(8)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熱的太陽那樣使人可怕。比喻為人嚴厲,令人畏懼。

(9)夏屋渠渠:夏屋:高大的房子;渠渠:高大深廣的樣子。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廣。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風夏雨、春誦夏弦、冬温夏清、冬箑夏裘、冬温夏凊、冬日夏雲、冬裘夏葛、冬寒抱冰,夏熱握火、冬扇夏爐、廣夏細旃、秋行夏令、隨車夏雨、霜凋夏綠。

權輿譯文 | 註釋 | 賞析

權輿 [先秦]佚名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于嗟乎,不承權輿!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于嗟乎,不承權輿!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唉我呀!曾客居華館大屋,如今每頓飯供應都不豐富。可歎啊!待遇遠不如當初!嗚唿哉!曾經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捱餓頓頓吃不飽。可憐啊!遠遠不如從前好!

註釋 權輿:本指草木初發,引申為起始,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於(wū):歎詞。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爾雅》:“握,具也。”渠渠:豐盛。《廣雅》:“渠渠,盛也。”于嗟乎:悲歎聲。承:繼承。簋(guǐ):古代青銅或陶製圓形食器。毛傳:“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詩集傳》:“四簋,禮食之盛也。”

鑑賞

這是一首賢士發牢騷的小詩,諷刺秦君養士待賢有始無終;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是秦國沒落貴族在歎息生活今不如昔的詩。

此詩兩章結構相同,在反覆詠歎中見“低徊無限”(吳闓生《詩義會通》引舊評)之情,感慨秦康公不能禮待賢者。詩首句即以慨歎發語,彷彿是一個酸不熘丟的人才兩手一攤,仰天長歎,讓聽者有“不提倒也罷了,提起兩眼淚汪汪”的心理預設,作者以下提及的今昔強烈對比就顯得自然而不突兀。過去的日子裏大碗吃飯、大碗吃肉,而如今是每頓供應的飯菜都非常簡約,幾乎到了吃不飽的程度,前後待遇懸殊,讓人難以承受。

創作背景

我心中詩經——權輿

詩經——風——秦風——權輿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于嗟乎,不承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于嗟乎,不承權輿。

於:歎詞。

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 爾雅 》:"握,具也。

渠渠:豐盛。《 廣雅 》:"渠渠,盛也。"

承:繼承。

於(音嗚):歎詞。

權輿:本謂草木萌芽的狀態,引申為起始、初時。

簋(ɡuǐ):古代青銅或陶製圓形食器。毛傳:"四簋,黍稷稻粱。" 朱熹 《 詩集傳 》:"四簋,禮食之盛也。"

唉我呀!曾是大碗飯菜很豐裕,如今每頓吃完沒剩餘。唉呀呀!現在哪能比當初。

唉我呀!曾是每頓飯菜四大碗,如今每頓肚子填不滿。唉呀呀!現在哪能比當年。

權輿,謂草木萌芽的狀態,引申為起始、初時。以此為文之標題,有濃厚的懷舊之意,有些憶當初的意味。

本篇兩章,使用重章疊句,篇幅本就不長,兩章僅換五字,卻將今昔之對比寫的深刻,感歎舊日的榮光不再,此時的齷齪向何人訴的苦悶。

詩意簡單明瞭,第一句寫舊時的榮光,第二句寫今時的齷齪,第三句寫感歎,兩章不同之處是第二章較第一章更為不堪。我一直想深挖詩經背後的故事,可是本篇實在像是一個沒落貴族的自言自語。

第一句於我乎,感歎語,一下子將全詩語境代入詩人的情懷裏,那是對往事的回味,有點像一句歌詞,往事不再回味一樣,他是説唉我呀,我啊!自歎自語的意思,想想我啊,想當初我啊!那麼想想當初什麼呢?夏屋渠渠!那時候都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生活別提有多麼的豪奢了,就是那樣的生活,我還有結餘。而今天呢,我卻只能僅夠吃的,就別説什麼有結餘了。第二章也大約同義,不過更近一步的説明了現如今的窘迫,那就是吃也吃飽,那是多麼的可憐啊。

於是,作者説出了本詩的中心思想。唉呀呀,如今可怎麼與當初去比啊。

全文就是這個樣子。其實講的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那就是由盛及衰的過程。至於作者的身份是什麼,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而由盛及衰這是對於個人而言,還是對於國家而言,或者是對於一部份人而言。這才是本詩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 毛詩序 》雲:“《權輿》,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

毛詩認為,這是刺康公,不能善待穆公的賢臣,對賢臣有始而無終。那麼,這個就是損失了一部份人的利益,而這一部份人卻是先君留下的舊臣,這裏是不是有一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呢?另一個方面表現出康公之不仁,不忠呢?

有學者從夏屋渠渠、每食四簋來解釋説作者是秦之王室成員,如果引入此意,那麼是不是説康公已不顧兄弟情誼,從而使國也向着惡的一面發展呢?

其實,如果只講詩之本身,卻無意義,因為你不知道這是代表個人還是代表一個團隊,而詩入經,卻可以從大義上去分整理了,那麼,就可以以國之大義去解讀此詩了。

請問“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漠漠水田,飛起幾隻白鷺;陰陰夏樹,傳來婉轉鳥鳴。

秋歸輞川莊作

唐代: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譯文

連日雨後,樹木稀疏的村落裏炊煙冉冉升起。燒好的粗茶淡飯是送給村東耕耘的人。

廣闊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飛;田野邊繁茂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的啼聲。

我在山中修身養性,觀賞朝槿晨開晚謝;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葷腥。

我已經是一個從追名逐利的官場中退出來的人,而鷗鳥為什麼還要猜疑我呢?

擴展資料:

秋歸輞川莊作賞析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首聯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閒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

頷聯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繫着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

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佈,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唐人李肇因見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嘉句”(《國史補》捲上);明人胡應麟力闢其説:“摩詰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祐用摩詰詩。”

(《詩藪·內編》卷五)按,嘉祐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誰的詩句,這很難説;然而,從藝術上看,兩人詩句還是有高下的。宋人葉夢得認為王維添加的兩個疊詞使詩句更加精彩。“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畫面就顯得開闊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積雨天氣空濛迷茫的色調和氣氛。

如果説,首聯所寫農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麼,面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

而且這兩聯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並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而是經過詩人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對於“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來説,置身於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面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採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不啻天壤雲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詩人在這裏借用了《莊子·寓言》和《列子·黃帝》中的兩個典故,快慰地宣稱自己早已去心機絕俗念,隨緣任遇,與世無爭,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於山林之樂了。

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十分恰切地表現了作者遠離塵囂、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