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不忘亂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國家大治的時候不要忘記可能發生動亂

治不忘亂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治不忘亂

成語發音:zhì bù wàng luàn

成語解釋:國家大治的時候不要忘記可能發生動亂

成語出處:《易經·繫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安不忘危  居安思危 查看更多治不忘亂的近義詞>>



治不可忘亂是什麼意思

《周易•繫辭》是孔子闡釋易理的文字。孔子在“繫辭傳”中,引用否卦爻辭説:“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意思是説,君子平安的時候要不忘危險,生存的時候要不忘敗亡,大治的時候要不忘變亂。強調人要有憂患意識,當政者更要時刻想到國家前途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危險。有了這種思想準備,時時警醒,永不懈怠,兢兢業業,奮發有為,國家才能否極泰來,長治久安。所以説“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時刻想着將要滅亡的危險,這樣才能像繫結在叢生的桑樹上一樣堅固。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什麼意思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經》

意思是説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在自己身處安定的環境下時仍能時刻不忘周圍危險的存在,在得以生存下來的時候仍能不忘記自己總有一天會面臨死亡,在盡到自己管理一方的職責時仍能不會忘記如何減少騷亂事件的發生.

希望對你有幫助,滿意請及時採納,

你的採納是我回答的動力!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出自哪裏?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出自《周易·繫辭下》。是説君子在國家安定的時候要不忘危險,國家存在的時候要不忘敗亡,國家大治的時候要不忘變亂。原句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安:安定。亂:動亂。這句話的意思可解釋為:有德行的人治理國家,在國家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會隨時來臨:存在的時候,不要忘記可能滅亡的危險;在天下太平無事時,不要忘記動亂會在瞬間發生。

周易成書時間:

1、成於西周

顧頡剛關於《周易》卦爻辭製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説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範圍,是極有貢獻的”。

2、成於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説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

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3、成於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説法不可信[16]。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後作《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説《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繫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後期人的説法。

安不忘危,治不忘亂。

這幾句話來自:左丘明。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

這幾句大意是:處於安全環境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這幾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具有深廣的警戒意義,無論對治國、理家或其他事業都適用,因而廣為人們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