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珠穆朗瑪峯

喜馬拉雅山脈主峯,世界第 1高峯。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與尼泊爾王國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緯27°59′15.85″,東經86°55′39.51″,海拔8848.13米,有地球“第三級”之譽。“珠穆朗瑪”系佛經中女神名的藏語音譯。18世紀初,中國就已測定珠穆朗瑪峯的位置,並載入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完成的《皇輿全覽圖》,稱“朱母朗馬阿林”。(見彩圖)

什麼是珠穆朗瑪峯
什麼是珠穆朗瑪峯 第2張
什麼是珠穆朗瑪峯 第3張

地質與地貌

珠穆朗瑪峯是典型的斷塊上升山峯。在其前寒武紀變質巖系基底和上覆沉積巖系間為衝掩斷層帶,早古生代地層即順此帶自北往南推覆於元古代地層上。峯體上部為奧陶紀早期或寒武一奧陶紀的鈣質巖系(峯頂為灰色結晶石灰巖),下部為寒武紀的泥質巖系(如千枚巖、夾片巖等),並有花崗巖體、混合巖脈的侵入。巖層傾向北北東,傾角平緩。始新世中期結束海侵以來,珠穆朗瑪峯不斷急劇上升,上新世晚期至今約上升了3000米。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以每年5.08釐米的速度互相擠壓,致使整個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珠穆朗瑪峯每年也增高約1.27釐米。珠穆朗瑪峯山谷冰川發育,山峯周圍輻射狀展布有許多條規模巨大的山谷冰川,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有18條,末端海拔3600~5400米。其中以北坡的中絨布、西絨布和東絨布3 大冰川與它們的30多條中小型支冰川組成的冰川羣為著。珠穆朗瑪峯周圍5000平方公里範圍內冰川覆蓋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在許多大冰川的冰舌區還普遍出現冰塔林。古冰斗、冰川槽形谷地、冰川或冰水侵蝕堆積平台、側磧和終磧壟等古冰川活動遺蹟也屢見不鮮。寒凍風化強烈,峯頂巖石嶙峋,角峯與刃脊高聳危立,遍佈巖屑坡或石海。土壤表層反覆融凍形成石環、石欄等特殊的冰緣地貌現象。

氣候與垂直自然帶

珠穆朗瑪峯氣候具明顯季風特徵。冬半年乾燥而風大。為乾季和風季。夏半年為雨季。4~5月和10月是兩個過渡季節,天氣晴朗温和,為攀登珠穆朗瑪峯的黃金季節。珠穆朗瑪峯南北坡氣候差異很大,南坡降水豐沛,具有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北坡降水少,呈大陸性高原氣候特徵。珠穆朗瑪峯地區的垂直自然帶譜南翼屬熱帶山地性質,北麓的高原湖盆無森林,為典型的草原景觀。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以高山草甸與雪蓮花、墊狀點地梅、苔狀蚤綴等稀疏座墊植物佔優勢。珠穆朗瑪峯地區的土壤含礫多、粘粒少,反映了近代自然地理過程的年輕性。

探險與科學考察

自1921年起,不斷有人試圖征服珠穆朗瑪峯,但多遭失敗。直至1953年5月29日,英國探險隊的兩名隊員才第 1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瑪峯頂。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的3名隊員(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峯頂;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9名隊員又一次從北坡集體登上珠穆朗瑪峯頂,並在主峯頂豎起了 3米高的覘標。據此覘標中國第 1次測得珠穆朗瑪峯的精確高程。與登山活動相配合,中國科學院也多次組織了大規模綜合考察,進行了地質、 地理、 生物和高山生理等多門學科的研究。1988年5月中、日、尼3國運動員實現了從南、北坡登頂跨越珠穆朗瑪峯的壯舉。1989年建立的珠穆朗瑪峯自然保護區面積約為3000平方公里。

中國境內的珠穆朗瑪峯地區城鎮居民稀少,但有從拉薩市經日喀則至絨布寺的公路可供登山和旅遊活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