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禮是什麼意思

分庭抗禮是什麼意思

分庭抗禮””原義是客人與主人分立在庭的兩側,以平等的地位相對行禮。

庭:庭院。抗:對等。抗禮:平等行禮。

抗,亦作伉”,對等相當的意思,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中的兩邊,相對行禮,以平等地位相待。後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對立。

該詞出自於:《史記·貨殖列傳》:(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意思是::(子貢)所到的地方,該國的國君沒有不平起平坐的。

春秋時期,孔子與弟子在樹林中彈琴,一個白髮老翁專心傾聽,老翁向子路、子貢打聽孔子的情況。老翁説孔子偏行仁愛。孔子十分虛心接受,並恭送老翁,孔子説遇年長的人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不尊是不仁。

典故:

一天,孔子與眾弟子到杏壇(今山東省曲阜市孔廟大成殿前)遊玩,走到一處景色優美的樹林邊時,眾人紛紛進入林中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獨自彈琴。一曲未了,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鬚眉全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傾聽孔子的彈奏。孔子一曲終了,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

子路高聲説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啊!”起初,老漁夫並不知道孔子是誰,他問子路,孔子是何許人,姓甚名誰,子路一一作答。

老漁夫又問孔子以何道”修心養德,子路還沒有回答,子貢便接過問話説:我家先生生性忠信,身行仁義,精通修飾禮樂之術,深諳鑑選人才之道;對上忠於君王,對下教化百姓,他的一言一行對天下都是有利的。”

老漁夫聽了子貢的話無動於衷,他接着詢問孔子的爵號,是否輔佐王侯施政,子貢回答説,孔子既無封爵,也沒有參政。漁夫笑道:這樣説的話,孔子仁則仁矣,但恐怕是勞累身心、損傷天性、偏行仁愛。他與我追求的道”相差太選。子貢覺得這老漁夫不是常人,立即把他的話轉告給孔子。孔手聽後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説:這位是聖人呀,快去把他請回來!”

孔子快步趕到河邊,老漁夫正要划船離岸,孔子尊敬地一拜再拜,虛心向他請教世間的真理,説道:我從小讀書求學,到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過像您這樣高深的教導,怎麼取個盛心地請求您幫助呢?”

老漁夫也不客氣,走下船對孔子説:所謂真,就是精誠所至。不精不誠,就不能動人。所以,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沒有聲音也能感到哀傷、真正的怒沒有友作就顯得威嚴,真正的親沒有笑容也能感到和平。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貴的。用於人間的情理,侍奉親人則慈孝,侍奉君主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

孔子聽後深受啟發,不住地點頭。最後,孔子謙誠地對漁夫説:能遇見先生真是我的幸運。我願意做您的學生,接受您的教導,請告訴我您住在哪裏好嗎?”

老漁夫並沒有告訴孔子他的住址,而是跳上小船,獨自划船走了。這時,弟子顏淵已把車子拉過來,子路把上車拉的帶子遞給孔子,但孔子兩眼直勾勾地望着漁夫的小船,一直到連船的影子都看不見了,才惆悵地上車。

子路對孔子出乎尋常的表現不理解,在車旁問道:我為您駕車已經很久了,還沒見過像那個漁夫一樣傲慢的人平日裏,無論天子諸侯,還是達官顯貴,一律要與您‘分庭抗禮’,平起平坐,而您非但不彎腰行禮,反而面帶尊嚴之色,可今天您面對一個無名漁夫卻卑躬屈膝,先敬拜然後説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呢?我們幾個弟子都對您這舉動感到奇怪。對一個普通的漁夫,您怎麼可以這樣恭敬呢?”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很不高興,伏着車歎口氣説:唉,子路,你真是難以教化。你那俗陋之心至今未改!遇到年長者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就是發生禍患的根源啊。今天這位漁夫是位懂得大道理的賢人,我怎麼能不尊敬他呢?”

成語寓意:

無聲而哀,無怒而威,無笑而藹,在其真。真在內者,神動於外,這種真是非常可貴的。孔子一生宣揚仁愛教化,周遊列國,但沒有得到重用。故事中的老漁夫在點化孔子,不要為此而耿耿於懷。孔子也明白了老漁夫的話,佇立河邊,遠望着老漁夫遠去。

成語辨析:

分庭抗禮”和平起平坐”兩者都含有地位平等”的意思。區別在於:平起平坐”往往還含有權力相等”之意(如,慈禧故意使董福祥與榮祿平起平坐”),分庭抗禮”沒有。分庭抗禮”僅用於雙方;平起平坐”多用於雙方,有時還可用於多方,如他希望跟楊大剝皮、呂二細鬼三足鼎立,平起平坐”。分庭抗禮”可比喻互相對立或搞分裂,鬧獨立,爭奪權力,平起平坐”不能。